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蝦蟆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蝦蟆蠱
蝦蟆蠱為中醫蠱毒病之一,屬古醫籍所載之特殊病證,其病因多與蟲毒、邪氣侵擾,或飲食不潔、穢濁內蘊相關。據《諸病源候論·蠱毒病諸候》所述,此病發作時,患者面色青白交替,脈象沉濡,咽喉窒塞不暢,惡聞人聲,腹中鳴響,或上逆或下竄,遇陰雨天氣則症狀加劇。此外,皮膚如蟲爬行搔擾,手足煩熱,異常嗜食酸醋,咳唾之痰帶膿血,面色乍青乍白,腹脹隆凸,狀若蝦蟆;若病情深重,甚或吐出形似蝌蚪之蟲體,則為蝦蟆蠱確徵。若延宕經年未治,蠱毒蝕傷脾胃,終致唇口乾裂而亡。
病因病機探析
中醫學認為,蠱毒多因山嵐瘴氣、蟲蛇穢毒,或人為邪術所致,其毒潛伏體內,侵蝕臟腑氣血。蝦蟆蠱之發,尤與濕熱蟲積、毒邪內蘊密切相關。濕毒鬱結中焦,阻遏氣機,故見腹脹如鼓;毒瘀互結,損及肺絡,則咳唾膿血;蟲擾經絡,營衛失和,故皮肉若蟲行、手足煩熱。
辨證要點
- 舌脈特徵:舌質暗紫,苔膩濁,脈沉濡或弦滑,反映濕毒內伏、氣血壅滯。
- 症狀特異性:腹脹如蝦蟆、吐蟲似蝌蚪為辨證關鍵,兼見寒熱錯雜、痰血互結之候。
傳統中醫治此類蠱毒,首重解毒化濕、殺蟲破瘀,或選用雄黃、硃砂等金石類藥以毒攻毒,輔以活血通絡之品如丹參、桃仁;亦可能配伍祛風勝濕之藥,如雷公藤(需嚴格炮製)、蒼朮等。然蠱毒病情兇險,古籍多強調早期診治,以防毒邪深入難拔。
文獻考據
除《諸病源候論》外,《千金要方》《外臺祕要》等亦載蠱毒治法,提及「五蠱」「射工」等異名,蝦蟆蠱可能屬地域性蠱症,與南方濕熱蟲蛇之地相關,反映古代醫家對特殊環境致病之觀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