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蝦蟆黃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蝦蟆黃
病名
蝦蟆黃為中醫三十六黃之一,屬黃疸病範疇,最早記載於宋代《聖濟總錄》。此症以舌面出現青紫色脈絡為主要特徵,病情發展迅速,七日後症狀加劇,九日則病情轉劇。若不即時治療,恐有惡化之虞。
病因病機
蝦蟆黃之發病,多因濕熱毒邪內蘊,或外感疫癘之氣,鬱結於肝膽,致膽汁不循常道,外溢肌膚黏膜而發黃。其病位主要在肝膽,涉及脾胃,屬中醫「陽黃」範疇。舌上青脈為瘀血內阻之象,此與濕熱瘀結、氣滯血瘀相關,反映邪毒深伏、經絡壅滯之病機。
臨床表現
- 舌診特徵:舌面浮現青紫色脈絡,為此症辨證要點,提示血瘀或熱毒熾盛。
- 黃疸症狀:周身皮膚及白睛發黃,色澤鮮明如橘皮(陽黃典型表現)。
- 神志異常:患者常見晝夜不寐,乃熱擾心神或肝胆鬱火上攻所致。
- 病程特點:七日病勢轉盛,九日則邪毒深入,符合中醫「傳變迅速」之溫病特徵。
治法與方藥
- 外治法:急烙大椎穴,以通陽散邪、截斷病勢。烙法為古法外治,具開竅泄熱之效。
- 內服方:豉梔湯為主方,取栀子清三焦濕熱,淡豆豉宣鬱除煩,合而奏清熱化濕、解毒退黃之功。
鑑別診斷
需與其他黃疸類型區分:
- 陰黃:黃色晦暗,病程緩慢,多屬寒濕。
- 急黃:驟發高熱、神昏,屬熱毒熾盛,病情險惡。
蝦蟆黃之舌脈與不寐症狀,可為辨證關鍵。
文獻溯源
《聖濟總錄》列此症於「三十六黃」專篇,反映宋以前對黃疸病之細緻分類,體現中醫對「同病異證」的辨治思維。清代《醫宗金鑑》亦引此說,強調急症當結合外治與內服,以速祛其邪。
(按:蝦蟆黃臨床今已罕見,然其辨證思路仍為中醫黃疸理論之重要參考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