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蝦蟆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蝦蟆瘟,病名,屬瘟疫範疇,又稱浪子瘟、大頭瘟、捻頭瘟,為中醫古籍所載之疫病證候。其病因多與天行邪毒客於三陽經絡有關,臨床特徵以頭面赤腫為主,兼見痰涎壅盛、壯熱頭痛等症。

【病因病機】 《景岳全書》指出,本病乃「邪毒客於三陽之經」,太陽、陽明、少陽經氣受阻,毒熾上攻頭面。邪犯太陽則項強睛疼,侵及陽明則腮腫咽痛,客於少陽則耳下脹痛。三陽經絡交會於頭面,熱毒壅滯,氣血失和,故見狀如蝦蟆之腫脹。

【臨床表現】 主症為憎寒發熱,頭面頸項赤腫,甚則延及肩背,皮膚焮紅光亮。兼見:

  1. 痰熱壅肺:痰涎壅盛,氣喘息粗
  2. 熱毒上攻:目赤睛疼,咽喉腫痛
  3. 經絡閉阻:項強頭痛,聲啞難言 《溫疫論補注》另載變證,可現咽痛音啞等喉科見症;《證治要訣》所述時行嗽證,發熱咳嗽連綿,亦歸此類。

【證候分型】

  1. 三陽合病型:符合《景岳全書》所述典型徵候
  2. 熱毒熾盛型:頭面焮腫,煩渴譫語,舌絳苔黃
  3. 痰熱交阻型:咳嗽氣急,痰黃黏稠,胸膈滿悶

【治療方藥】

  1. 普濟消毒飲(李東垣方):黃連、黃芩、陳皮、玄參、連翹等,清熱解毒,疏風散邪
  2. 消癍青黛湯加減:青黛、梔子、石膏等,涼血解毒,適用於熱毒熾盛型
  3. 參蘇飲化裁:適用於兼有氣虛咳嗽者,取人參、蘇葉益氣解表 針刺可取風池、合谷、曲池等穴泄熱,腫甚者局部砭鎳放血

【古籍論述】 《古今醫鑒》強調本病「家戶相類」的傳染特性;《證治要訣》記載壬午年流行狀況,揭示其疫癘性質。各家所述雖有側重,然對頭面腫赤、具傳染性等特徵認識一致。

【鑑別診斷】 需與發頤(化膿性腮腺炎)、丹毒等區別。發頤多單側腫脹,初期有牙關緊閉;丹毒皮膚焮紅灼痛,邊緣清晰。蝦蟆瘟則雙側腫脹,伴明顯疫病接觸史。

蝦蟆瘟一證,集中體現中醫對疫病「毒邪上受」的理論認識,治療注重清熱解毒與疏風散邪並用,對當代溫病防治仍具參考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