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瞎眼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中醫名詞「瞎眼」詳解
1. 名詞釋義
「瞎眼」為中醫證名,係目盲之俗稱,首見於明代眼科專著《銀海精微》。此證屬五輪學說中「瞳神」病變範疇,指眼外觀無明顯異常而視覺功能嚴重喪失之症,與現代醫學「視神經萎縮」「青光眼晚期」等疾有相關性。
2. 病機與分型
根據臟腑經絡理論,瞎眼病機主要分虛實兩途:
(1) 肝腎陰虛型
- 病因:久病耗傷、先天不足或情志過極
- 病機:肝血不能上榮於目,腎精虧虛致瞳神失養
- 典型症狀:視物漸昏、眼乾澀、伴眩暈耳鳴、腰膝酸軟
(2) 氣滯血瘀型
- 病因:外傷、情志抑鬱或熱病後期
- 病機:目中玄府閉塞,氣血不能上達
- 典型症狀:暴盲或視野缺損,兼見頭痛如刺、舌有瘀斑
3. 古籍論述
《證治準繩·七竅門》指出:「盲瞀之症,其因有二,一曰陰絕,一曰陽絕。」說明臟腑精氣衰竭為致病根本。《黃帝內經》「五臟六腑之精氣,皆上注於目」理論,更強調全身氣血盛衰與視覺功能之關聯。
4. 治療原則
歷代醫家發展出分經論治之法:
- 肝經鬱熱:以梔子勝奇散加減清肝明目
- 氣血兩虧:用人參養榮湯培補後天
- 瘀阻絡脈:取通竅活血湯化裁開通玄府
5. 外治法特色
古代眼科重視局部療法,《秘傳眼科龍木論》載有「金針撥障術」,針對瞳神病變施用器械治療。另有用秦皮、蕤仁等煎湯外薰,或選用密蒙花、穀精草等組成眼藥點睛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