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瞎子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瞎子

瞎子,為盲人之俗稱,於中醫古籍中亦有所載。如《目經大成》卷三提及此詞,泛指目不能視者。中醫理論中,盲目之成因多與臟腑氣血失調、經絡阻滞,或外邪侵襲有關,其病因病機可從以下方面探討:

  1. 肝腎虧虛
    中醫認為「肝開竅於目」,肝血充盈則目得所養;「腎藏精」,精髓上注於目則視物分明。若肝腎陰虛,精血不足,可致目失濡養,甚則視力減退,終至失明。此類證候常見於年老體衰,或久病耗傷肝腎者。
  2. 氣血失和
    氣血為目睛營養之源。《銀海精微》云:「目得血而能視。」若氣血虧虛,或血瘀阻絡,皆可導致目絡失養,視物不明。如氣滯血瘀者,可能因頭目部經絡阻塞,氣血不能上灌於目,而漸成盲目。
  3. 風熱邪毒侵襲
    外感風熱或火毒上攻,可損及眼目。如天行赤眼、瞳神緊小等疾,若失治誤治,邪毒深陷,亦可傷及目系,導致視力喪失。此類病證多見於急性眼病轉歸為慢性損害者。
  4. 痰濕蒙蔽
    痰濕內生,上泛清竅,可遮蔽瞳神,使視物昏朦,甚則不辨人物。此類證型多見於體豐痰盛,或脾虛濕困之人,痰濕阻滯目絡,影響神光發越。

歷代醫籍對盲目之論述甚多,除《目經大成》外,《黃帝內經》亦提及「目盲不可視者,陰陽俱脫也」,強調陰陽失衡為失明之根本。此外,《證治準繩·七竅門》詳述目盲之辨證分型,進一步闡明其與臟腑經絡之關聯。

總此,中醫論「瞎子」之成因,不外乎內傷臟腑、外感邪毒,或痰瘀阻滞等,其治則當循病因,或補益肝腎,或活血通絡,或清熱解毒,以期改善視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