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俠承漿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俠承漿
出處:俠承漿首見於唐代醫學典籍《千金要方》,屬經外奇穴,為臨床常用穴位之一。
定位:位於下頜部,取穴時先定位承漿穴(下唇下方正中凹陷處),向外旁開1寸,即下頜骨之頦孔位置,左右各一。
解剖與經絡:
- 神經分佈:淺層布有面神經之下頜支及頦神經(三叉神經第三支之分枝),深層則與下牙槽神經相連。
- 血管分佈:周圍有面動脈、頦下動脈及靜脈分支,氣血運行之樞紐。
- 經絡關聯:雖為經外穴,然鄰近任脈承漿穴,與足陽明胃經循行區域相應,故與脾胃、牙齦及面部氣血調節密切相關。
主治病症:
- 頭面疾患:主治面癱(口眼喎斜)、三叉神經痛(尤以下頜支疼痛為著),以及齒痛、牙齦潰瘍、唇口疔瘡等實熱之證。
- 消化系統:古籍記載其可療黃疸,機制在於胃經與脾濕之調和,促進膽汁代謝。
- 局部病症:針對頦部腫痛、口腔潰瘍,有清熱解毒、通絡止痛之效。
刺灸法:
- 針刺:直刺0.3~0.5寸,得氣後可施捻轉瀉法,適用於實熱證。
- 艾灸:較少用,若寒凝經脈致面癱,可隔薑灸3~5壯。
理論探討:
俠承漿之「俠」通「夾」,喻其定位夾輔承漿穴,具協調任脈與陽明經氣之功。中醫認為,頦孔區域為「氣血之會」,刺激此穴能疏泄陽明鬱火,輔助調節口腔與頜面功能。古籍《針灸聚英》亦提及此穴可「開竅利齦」,反映其臨床多用於口腔急症。
現代應用:
除傳統適應症外,現代針灸亦用於治療頦部痤瘡、頑固性呃逆(屬胃氣上逆),或配合地倉、頰車等穴,強化面神經麻痹之療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