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俠榮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俠榮疽

定義與病名源流

俠榮疽乃中醫外科病證之一,屬癰疽範疇,特指發於脅肋部位之疽證。其名首見於隋代巢元方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三十二,原文記載:「俠榮疽發脅,起若兩肘頭……其膿多白而無赤,可治也。」「俠」通「夾」,「榮」指血氣榮養之處,意指此疽發生於兩脅血氣榮養要地。

病位與解剖關係

俠榮疽發病部位明確位於脅部,相當於現代解剖學之季肋區。中醫理論認為,脅部為足厥陰肝經與足少陽膽經所過之處,亦與帶脈相關聯。《靈樞·經脈》指出:「肝足厥陰之脈……夾胃屬肝絡膽,上貫膈,布脅肋。」故此證與肝膽經氣血失調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情志因素:恚怒鬱結,肝氣不舒,氣滯血瘀,久而化熱成毒。
  2. 飲食不節:過食肥甘厚味,釀生濕熱,蘊結肝膽經脈。
  3. 外邪侵襲:風熱毒邪乘虛內侵,與內在氣血搏結於脅部。
  4. 氣血虛弱:素體正氣不足,衛外不固,致毒邪內陷。

其病機關鍵在於肝經氣機壅滯,濕熱火毒蘊結,導致局部經絡阻塞,氣血凝滯,熱盛肉腐成膿。

臨床表現

《諸病源候論》描述其典型特徵為:

  • 初起形狀似兩肘頭般大小
  • 膿液色白而少赤(此為預後較佳之徵)
  • 局部腫脹疼痛,逐漸高突潰破

補充中醫典籍未盡之症候:

  • 初期可見脅部隱痛或脹痛,伴隨發熱惡寒
  • 中期腫塊漸顯,皮色或紅或紫,觸之有灼熱感
  • 成膿期按之應指,疼痛加劇,或伴口苦咽乾
  • 潰後若膿出黃稠,或夾血絲,為熱毒熾盛之象

鑑別診斷

需與下列脅部病證相區分:

  1. 肋疽:發於肋骨間,深入難消,瘡口凹陷,多屬陰證
  2. 淵疽:生於腋下三寸,漫腫堅硬,日久方潰
  3. 腋癰:發於腋窩,發病較急,多屬陽證

治療原則

  1. 內治法

    • 初期:宜清肝解鬱,方選柴胡清肝湯加減
    • 成膿期:清熱解毒為主,佐以透膿,可用仙方活命飲
    • 潰後:托裡排膿,益氣養血,選用托裡消毒散
  2. 外治法

    • 初起:金黃散或玉露散外敷
    • 膿成:切開引流,切口須順應脅肋走勢
    • 潰後:九一丹提膿祛腐,生肌玉紅膏收口

預後轉歸

根據《諸病源候論》所言,其預後與膿色密切相關:

  • 膿白少赤者:正氣能托毒外出,屬順證,易愈
  • 膿赤多或紫黑者:熱毒深重,正不勝邪,為逆證
  • 膿出稀薄如豆汁者:氣血大虛,恐成敗證
  • 潰後久不收口者:多屬肝腎陰虧或氣血兩虛

典籍補充

清代《醫宗金鑑·外科心法要訣》進一步闡述:「脅疽多從鬱怒肝火而發,生於軟肋……若在硬肋者名俠榮疽。」指出其與情志關係密切,並明確區別於其他脅部疽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