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俠上星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俠上星
俠上星為經外奇穴之一,首見於唐代孫思邈所著《千金要方》,其定位與主治功能與鼻部疾患密切相關。
定位與取穴
俠上星位於頭部正中線旁開三寸處,即上星穴(屬督脈,前髮際正中直上一寸)之兩側,左右各一。取穴時,可先定位上星穴,再向外水平量取三寸即得。
主治功能
《千金要方》明確記載,俠上星用於治療「鼻中息肉」,並指出需配合上星穴同灸,以增強療效。鼻息肉屬中醫「鼻窒」、「鼻鼽」範疇,多因肺脾氣虛、痰濕凝滯,或風熱鬱阻鼻竅所致。灸俠上星能溫通經絡、散結化瘀,尤適於寒濕或氣虛型鼻息肉。
操作與應用
傳統以艾灸為主要治法,《千金要方》建議灸百壯(壯為艾灸劑量單位),需專業醫師操作。現代臨床可結合針刺,選細針淺刺或斜刺,配合迎香、合谷等穴以疏通鼻竅。
理論依據
俠上星雖為奇穴,然其位置鄰近足少陽膽經(頭臨泣穴附近)與足太陽膀胱經(五處穴區域),故能調節此二經氣血。膽經循行「抵頭角,下耳後」,膀胱經「起於目內眥,上額交巔」,兩經皆與鼻竅相通,故灸刺俠上星可間接疏利鼻絡。
與上星穴的配伍
上星穴屬督脈,為陽脈之海,主一身之氣;俠上星居其兩旁,輔助上星宣通鼻竅。二者配伍,體現中醫「近部取穴」與「協同增效」原則,尤適於頑固性鼻病。
此穴雖少見於後世醫籍,然《千金要方》之記載,足見其於唐代以前已具驗效,值得進一步探究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