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挫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挫喉

挫喉為中醫病名,指因外力撞擊、擠壓或外傷導致咽喉部受損,氣機阻滯而出現呼吸不利之症。此病名首見於《醫學綱目》,其卷十五記載:「挫喉氣不通者,以致水徐灌之。」意指咽喉受挫後氣道不暢,可緩慢灌服湯水以助通氣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咽喉為「肺胃之門戶」,乃氣血津液上輸之要衝,亦為「諸經所繫」之處。手太陰肺經、足陽明胃經、足少陰腎經等皆循行於此。若咽喉受外力挫傷,輕則局部經絡氣血瘀滯,重則氣道閉塞,影響肺氣宣降,甚而危及性命。

臨床表現

挫喉之症,常見咽喉腫痛、吞嚥困難、聲音嘶啞,甚則呼吸急促、氣悶不舒。若氣滯血瘀嚴重,可見局部青紫瘀斑;若兼感外邪,則可能化熱化火,出現發熱、痰黏等症。

治法與方藥

中醫治療挫喉,首重調暢氣機、活血化瘀。若氣道不暢,可依《醫學綱目》所載,以溫水緩灌,助其通氣。內服藥方面,若屬氣滯血瘀,可用會厭逐瘀湯(《醫林改錯》)加減,以桃仁、紅花、柴胡等行氣活血;若兼熱毒壅盛,可選用清咽利膈湯(《外科正宗》),配伍黃芩、梔子等清熱解毒。外治法則可配合針刺廉泉天突等穴,或局部敷以活血散瘀之藥膏。

古籍論述

除《醫學綱目》外,《傷科補要》亦提及咽喉損傷之治,強調「急宜順氣開鬱」,並載有以辛香行氣藥物緩解氣閉之法。此類論述均顯示,中醫對挫喉之治療,注重氣血調和與經絡通暢,以恢復咽喉正常功能為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