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喜傷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喜傷
證名,指因喜樂過度而引發的病證。中醫理論中,情志與臟腑氣機密切相關,而「喜」為心之所主,適度喜悅能促進氣血調和,然過度則反致心氣耗散。《黃帝內經·素問》明確提出「喜傷心」之論,指出情志失調可直接影響臟腑功能。
病機分析
喜為陽性情志,過度喜悅易致心氣渙散,神不守舍。《醫醇賸義》進一步闡述:「過喜則心氣大開,陽浮於外,經脈弛縱」,揭示其病機在於心陽外越、氣機失斂。心主血脈,又藏神明,心氣過度耗泄可導致心悸、怔忡,甚則精神恍惚、注意力渙散。臨床可見面赤、多語、氣短,或見喜笑不休、言語錯亂等神志異常表現。
相關證候
「喜笑不休」為喜傷之典型症狀,屬情志失控之證。《靈樞·本神》云:「喜樂者,神憚散而不藏」,強調心神因過喜而失於收攝。此證多與心火亢盛或痰熱擾神相兼,需辨其虛實。實者多因暴喜引發心火熾盛,虛者則常見於心氣不足者過喜後氣散不斂。
古籍佐證
除《內經》外,《儒門事親》亦記載:「喜氣所至,為笑不休」,指出情志過激與形體症狀之關聯。清代醫家張璐則在《張氏醫通》中補充:「喜傷心者,以恐勝之」,提出五行相勝之理以調治情志,如以「恐」制「喜」,平衡氣機。
辨證與關聯
喜傷須與其他情志病證鑒別,如「怒傷肝」「思傷脾」等。其病位雖以心為主,然五志相生相剋,過喜可能間接影響他臟。如心火亢盛易下劫腎陰,或子病及母(心火旺致肝氣亢),形成複雜病機。
總結
喜傷為中醫情志致病之一端,其機理體現「陰陽平衡」「五志相勝」之核心思想,臨床須結合整體辨證,探究氣血陰陽之變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