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喜傷心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「喜傷心」乃中醫情志致病理論之重要概念,首見於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,闡述過度喜樂反致心神耗傷之病理機制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五志傷五臟」學說,其中「喜」為心之志,其性屬火,適度喜悅能助心氣條達,營衛調和,所謂「喜則氣和志達,營衛通利」(《素問·舉痛論》)。然暴喜狂歡超越常度,反致心火亢盛,神不守舍,如《靈樞·本神》所云:「喜樂者,神憚散而不藏」,揭示心神因過喜而外越失守之關鍵病機。

從臟象理論析之,心主神明而藏神,為「君主之官」。過喜則使心氣渙散,如《醫碥·七情說》所言:「喜則氣緩,脈必遲緩」,其病理表現可分虛實二端:實者多見心火熾盛之證,症見喜笑無度、言語錯亂、面赤舌糜;虛者常見心氣耗散之候,如怔忡不寧、神疲健忘、自汗寤寐不安。《張氏醫通·神志門》更指出:「過喜則心神渙散而不收,甚則笑不休」,此與現代醫學「欣快症」(euphoria)之精神狀態頗有相通之處。

在脈證辨識方面,《脈經·心小腸部》記載:「心脈…太過則令人笑而消渴」,提示陽脈過盛之象;而《診家樞要》則描述心氣渙散者可見「脈來緩散,至數不勻」的特徵。歷代醫家對此證之論治多側重斂神安志,如《千金要方》用遠志、人參配伍龍骨、牡蠣;朱丹溪創制「清心蓮子飲」清心火而固元氣;《醫學入門》更強調「治喜傷心者,當以恐勝之」的情志相勝療法。

此理論與現代心身醫學研究具內在聯繫,過度情緒刺激引致交感神經亢奮、皮質醇分泌失調等生理變化,恰與中醫「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」(《靈樞·口問》)之整體觀相呼應。明代醫家張景岳在《類經·疾病類》中進一步闡發:「喜樂無極則傷魄,魄傷則狂,狂者意不存人」,將喜傷心神之病機深化至魂魄層面,展現中醫對精神活動的多維度認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