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喜忘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喜忘
喜忘,又稱善忘或健忘,乃中醫證候名詞,首見於宋代嚴用和所著《濟生方》卷四,指記憶力減退、事過易忘之症狀。
中醫理論基礎
中醫認為,喜忘與五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,尤以心、脾、腎三臟為要。《靈樞・大惑論》言:「上氣不足,下氣有餘,腸胃實而心肺虛」,指出氣血虛實失衡可致健忘。《醫方集解》亦云:「人之精與志,皆藏於腎,腎精不足則志氣衰,不能上通於心,故迷惑善忘。」
病因病機
- 心腎不交:心主神明,腎藏精生髓,髓匯聚成腦。腎陰虧虛則心火偏亢,水火不濟,致心神失養而喜忘。
- 脾虛氣弱:脾為氣血生化之源,脾虛則氣血不足,無以上榮腦竅。《脾胃論》指出:「內傷脾胃,百病由生」,包括記憶減退。
- 痰濁擾心:痰濕內生,上蒙清竅,阻滯氣機,使神明失聰而多忘。朱丹溪云:「痰在膈間,則眩暈嘔吐;在經絡則麻痺;在皮裡膜外則腫核;在心則健忘驚悸。」
- 瘀血阻絡:氣滯血瘀,脈絡不暢,腦失所養。《醫林改錯》強調:「血瘀之症,記憶力減退,如有所忘。」
辨證分型
心脾兩虛型
症狀:記憶力減退,心悸怔忡,失眠多夢,食欲不振,面色萎黃
舌脈:舌淡苔白,脈細弱
腎精虧虛型
症狀:健忘耳鳴,腰膝痠軟,遺精早洩,髮脫齒搖
舌脈:舌紅少苔,脈沉細
痰濁阻竅型
症狀:頭重如裹,胸悶嘔惡,不思飲食,言語遲鈍
舌脈:舌苔厚膩,脈滑
瘀血內阻型
症狀:突然健忘,頭痛如刺,面色晦暗,口唇青紫
舌脈:舌質紫暗或有瘀斑,脈澀
歷史文獻記載
歷代醫家對喜忘多有論述:
- 《黃帝內經》指出:「血並於下,氣並於上,亂而善忘。」
- 明代張景岳在《景岳全書》中將健忘歸為「郁證」、「虛損」範疇
- 清代陳士鐸《石室秘錄》提出:「健忘之症,大抵由於心腎之不交也。」
與相關證候的區別
喜忘與痴呆有別:
- 喜忘為單純記憶減退,神明未亂
- 痴呆則伴隨認知功能全面減退,神志迷惑
與怔忡不同:
- 怔忡以心悸不安為主症
- 喜忘以記憶障礙為特徵
相關中藥方劑
歷代醫家針對不同證型擬定諸多方劑:
- 心脾兩虛:歸脾湯、人參養榮湯
- 腎精虧虛:六味地黃丸、左歸丸
- 痰濁擾心:導痰湯、溫膽湯
- 瘀血阻絡:通竅活血湯、血府逐瘀湯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