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喜笑不休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喜笑不休

證名:指喜笑過度、無法自控之症。首見於《靈樞·經脈》,亦稱「喜傷」或簡稱「喜」。此症多因情志過喜傷心,導致心火偏亢、痰熱壅盛,或心氣渙散、陽氣浮越於外,致使經脈弛緩不收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心火亢盛,痰熱擾神:過喜則氣緩,心氣渙散,火性上炎,若兼夾痰濁內阻,痰火相搏,上擾神明,可見喜笑無度、言語錯亂。
  2. 心陽浮越,神不守舍:心氣過度開泄,陽氣外浮,神失所藏,症見喜笑不休、精神恍惚。
  3. 肝腎陰虛,虛火上擾:腎陰不足,水不制火,心肝火旺,或肝郁化火,上擾心神,亦見此症。

辨證論治

  • 痰熱壅盛:治宜清心瀉火、化痰定志。可先以燒鹽煎湯二陳湯探吐痰涎,繼用黃連解毒湯(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梔子)合定志丸(人參、茯苓、菖蒲、遠志)加減,以清熱豁痰、安神定志。
  • 陽浮神越:宜收斂浮陽、安和神志,選用建極湯(出處待考,疑為溫補收攝之劑)調理。
  • 腎陰虧虛,心火獨亢:症見喜笑不休伴煩躁不寐,宜滋陰降火,用六味地黃丸(熟地、山茱萸、山藥、澤瀉、丹皮、茯苓)滋腎水以制心火。
  • 肝鬱化火,上擾心神:以柴胡清肝散(柴胡、黃芩、梔子、連翹等)疏肝瀉火,兼以涼血安神。

相關文獻
《張氏醫通》進一步闡述,若因腎水不足、心火亢盛者,當以六味地黃丸滋陰;若肝木過旺,挾心火為患,則用柴胡清肝散瀉肝清心。臨證需辨明兼夾之證,隨證加減。

臨床特點
此症多見於情志疾病(如癲狂、臟躁等),須詳察脈症,區分虛實。實者多痰火,虛者多陰陽失調,治療當以調和臟腑、平衡陰陽為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