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喜則氣緩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喜則氣緩
「喜則氣緩」為中醫病因病理學重要術語,出自《素問·舉痛論》,屬「九氣為病」機理之一。其論述情感過度對氣機的影響,指出「喜」雖為良性情志,然過度則易損心氣,導致氣機渙散失攝,甚而引發病理變化。
理論基礎
中醫認為「心主喜」,適度喜悅能調和氣血,使心神通暢。然《內經》強調「過喜傷心」,因心藏神而主血脈,過度喜悅則心神蕩逸,心氣過度消耗而失於斂藏。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亦云「喜傷心」,蓋心氣過度舒張,以致「氣緩」——即氣機弛緩不收,表現為神不守舍、注意力渙散,甚則氣血失調。
病機與表現
「氣緩」之病理可分兩層:
- 生理性鬆弛:短暫喜樂使氣血調達,筋肉舒展,屬正常生理反應。
- 病理性渙散:長期或過度喜悅,致使心氣耗散,臨床可見怔忡、健忘、懈怠,或見嬉笑不止、言行失常等「神不內守」之象。《靈樞·本神》稱「喜樂者,神憚散而不藏」,正描述此狀。
與其他氣機失調之異同
九氣為病中,喜與怒、悲等情志致病機理各異:
- 怒則氣上:肝氣上逆,面赤眩暈。
- 悲則氣消:肺氣耗傷,氣短乏力。
- 喜則氣緩:獨重心氣渙散,異於他證。此三者皆屬情志過極所致氣機失常,然病位與表現迥然。
經典驗證
歷代醫家多有闡發,如張介賓《類經》註解:「喜則氣和志達,營衛通利,故氣緩矣。然過喜則心氣溢而渙散,神不守舍。」點明生理與病理之轉化關鍵在於「過度」。李東垣《脾胃論》進一步聯繫臟腑,指出「心火亢盛,喜笑不休者,乃神氣外脫」,提示心氣耗散至極可能引發失神重症。
此理論體現中醫「情志─氣機─臟腑」整體觀,亦為七情內傷學說之重要範例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