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喜中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喜中

病證名,屬類中風之一,因過度喜樂所致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喜則氣緩」,指出喜樂雖為良性情志,然暴喜無制則可耗散心陽,使心神失守。《靈樞·本神》亦言:「喜樂者,神憚散而不藏」,説明過喜致氣機弛緩,神不內斂,甚則引發類中風之證。

病因病機
喜為心之志,適度喜樂能舒暢氣血,然突逢大喜或長期過度喜悅,反致心陽耗散。心主神明,過喜則神氣渙散,心脈失約,氣血逆亂,上衝腦絡,發為眩仆、神昏、肢體不遂等類中風症狀。此類證候與風、火、痰、瘀等病邪無直接關聯,而由情志內傷主導,故稱「喜中」。

臨床表現
患者多有暴喜誘因,發病時可見面色蒼白、冷汗出、心悸氣短,甚則突然昏倒、不省人事,或伴肢體癱軟、口角流涎,然無半身不遂之典型中風徵象。脈多虛大而散,舌質淡白,此乃心陽欲脫、神不守舍之候。

辨證要點

  1. 情志病史:發病前有明顯喜樂過度之情志刺激。
  2. 氣緩之象:以心神散越、氣血失和為主症,區別於肝陽化風或痰阻清竅之中風。
  3. 脈舌特徵:脈虛散無力,舌淡無苔,反映心氣耗傷。

治法與方藥
治當收斂心神、固護心陽,急則救逆,緩則調氣。

  • 急救:若神昏不醒,可針刺人中、內關以醒神開竅;方用獨參湯大補元氣,或參附湯回陽固脫。
  • 調理:神志清醒後,予甘麥大棗湯加龍骨、牡蠣以養心安神;若兼胸悶氣短,合用生脈散益氣斂陰。

古籍論述
《醫宗金鑒·雜病心法》提及:「喜傷心者,怔忡不寐,甚則狂笑不休。」《證治準繩》亦載:「喜中者,陽氣渙散,神不歸舍。」均強調過喜致心神浮越之病機。此證雖屬罕見,然臨床不可不辨,蓋情志為病,變證百端,當詳察其因,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