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下胞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下胞(下瞼)
下胞,又稱「下瞼」,為人體眼部結構之一,屬中醫解剖名詞,首見於清代《瘍醫大全》卷十一。其位置居於目眶下緣,與上胞(上瞼)相對,共同構成眼瞼,具有保護眼球、潤澤目珠之功用。
中醫理論與下胞之關聯
- 經絡所屬:
下胞與足陽明胃經關係密切。《靈樞·經脈》載:「胃足陽明之脈,起於鼻之交頞中……下循鼻外,入上齒中。」其支脈雖未明言直達下胞,然胃經循行過目眶下方,故下胞之疾常從脾胃論治。 - 臟腑配屬:
中醫「五輪學說」中,眼瞼(胞瞼)屬「肉輪」,對應臟腑為脾與胃。脾主肌肉,胃主受納,若脾胃濕熱或氣虛,可致下胞腫脹、下垂或生瘡瘍,如「胞虛如球」(眼瞼水腫)、「瞼弦赤爛」(眼瞼緣炎)等症。 -
病理表現:
- 氣血失調:脾虛氣弱則下胞鬆弛,甚者「瞼廢」(眼瞼下垂);血瘀者可見胞瞼青紫。
- 濕熱蘊結:脾胃濕熱上攻,易發「針眼」(麥粒腫)或「胞生痰核」(霰粒腫),症見下胞紅腫硬結。
- 外邪侵襲:風熱客於胞瞼,可致瞼弦刺癢、紅赤,如「風赤瘡痍」(過敏性瞼皮炎)。
古典文獻記載
除《瘍醫大全》外,《銀海精微》、《審視瑤函》等中醫眼科專著亦多次提及下胞病證,如「瞼硬睛痛」多因痰濕阻絡,「胞輪振跳」則責之肝風內動或血虛生風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下胞之疾,首重辨證:
- 脾胃氣虛:用補中益氣湯升提。
- 濕熱內蘊:以清脾散加減化濕清熱。
- 外治法:針刺承泣、四白等穴,或外敷清熱解毒之品如黃連膏。
下胞雖為局部組織,然其病機與全身臟腑氣血相關,臨證需整體審察,方得辨治精髓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