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下病上取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「下病上取」乃中醫重要治療法則之一,首見於《素問·五常政大論》所云:「氣反者……病在下,取之上。」其核心在於當病證顯現於人體下部時,透過調治上部之經絡臟腑或體表特定部位以達療效,體現中醫「整體觀念」與「氣機升降」之理論精髓。
理論依據
- 經絡氣血升降理論
十二經脈循行中,手三陽經從頭走足,足三陰經自足上行至腹胸,構成「上下相貫」的氣血循環系統。如督脈總督一身之陽,刺激頭頂百會穴可昇陽舉陷,治療脫肛、子宮下垂等下部氣陷之證。 - 臟腑氣化相關論
肺主治節、通調水道,腎主水液代謝,二者透過金水相生關係調節水液運行。臨床見下肢水腫屬肺氣不宣者,以宣肺利水之麻黃、杏仁等藥治之,即「提壺揭蓋」之妙用。 - 陰陽交感思想
《靈樞·終始》指出「病在上者下取之,病在下者高取之」,強調人體陰陽二氣需上下交通。如針灸治療足少陰腎經之湧泉穴,能引火歸元以治口舌生瘡。
經典應用範例
-
針灸療法
- 癃閉(尿瀦留):取百會、神庭等頭部穴位,配合捻針手法以昇提中氣,助膀胱氣化。
- 帶下病:針刺任脈鳩尾穴調暢中焦氣機,改善濕濁下注。
-
藥物配伍
- 中氣下陷之久痢:補中益氣湯重用黃耆、升麻,昇舉脾陽以固澀腸道。
- 腎不納氣之喘逆:於止咳平喘藥中加入肉桂溫補命門,引氣歸腎。
-
外治法
- 脫肛:以五倍子散敷貼囟門穴,藉督脈陽氣上託之力。
- 足跟痛:吳茱萸研末醋調敷貼湧泉穴,導虛火下行。
辨證要點
需嚴格遵循「治病求本」原則:
- 明辨病機:區分氣陷、濕遏、火浮等不同證型。如濕熱下注之淋證誤用昇提,反助邪熱。
- 經絡辨別:依病位所屬經絡選穴,如足厥陰肝經循陰器,婦科陰癢可取肝經太衝穴。
- 標本兼顧:對於本虛標實證,當配伍治本之藥。如昇陽益胃湯在昇舉藥中佐以黃連清濕熱。
此治法深刻反映中醫「天人相應」的哲學思維,臨床運用時需精準把握病機傳變與氣血津液之動態關係,方顯「四兩撥千斤」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