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痤疿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痤疿瘡,中醫病名。指生於股臀間的癤瘍。《外科正宗》卷四:“密如撒粟,尖如芒刺,癢痛非常,渾身草刺。”多因脾經濕熱,濕毒鬱結而成;或因久坐濕地,或坐烈日石上釀成濕熱亦能致之。治可內服消風散,外用苦參湯洗之,成瘡者擦鵝黃散或赤蛤散。
痤疿瘡的病因病機
痤疿瘡的病因主要有兩方面:
- 脾經濕熱:脾主運化水濕,若脾虛運化失常,水濕停聚,可化生濕熱,濕熱蘊結於股臀間,可形成痤疿瘡。
- 久坐濕地、烈日石上:久坐濕地、烈日石上,可使局部皮膚溫度升高,濕氣鬱蒸,濕熱內生,可形成痤疿瘡。
痤疿瘡的臨床表現
痤疿瘡多發於青春期,好發於股臀間,皮損為密集分布的粟粒大小的丘疹,丘疹頂端尖銳,表面覆有黃色痂皮,周圍有紅暈,瘙癢劇烈。
痤疿瘡的治療
痤疿瘡的治療以清熱利濕、解毒消腫為主。可內服消風散、龍膽瀉肝湯等清熱利濕中藥,外用苦參湯、黃連解毒膏等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癢的外用藥。
痤疿瘡的預防
- 保持皮膚清潔,勤洗澡,勤換內衣。
- 避免久坐濕地、烈日石上。
- 飲食清淡,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。
- 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。
痤疿瘡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引起局部皮膚破潰、感染,甚至形成瘺管。因此,一旦發現痤疿瘡,應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病情加重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