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痤疿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痤疿瘡

痤疿瘡為中醫外科病名,指發於股臀部位之癤瘍,其特徵為疹粒密集如粟,頂端尖銳似芒刺,伴有劇烈瘙癢疼痛,觸之如草刺扎膚。此症記載於《外科正宗·卷四》,多因脾經濕熱內蘊,或濕毒鬱結肌膚所致;亦有因久坐濕地,或烈日曝曬後坐臥熱石,濕熱外蒸,蘊結於皮腠而成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脾經濕熱:脾主運化水濕,若飲食不節、過食肥甘厚味,致脾失健運,濕熱內生,流注下焦,蘊積肌膚而發。
  2. 濕毒鬱結:濕邪久滯,化熱成毒,阻滯經絡,氣血壅塞,發為癤瘍。
  3. 外感濕熱:久居潮濕環境,或暑月坐臥濕熱之地,外濕與內熱相搏,侵襲肌表,誘發本病。

臨床表現

初起皮膚現紅色丘疹,漸成膿皰,密集成片,觸之痛癢交加,甚則破潰滲液,反覆發作者可致皮膚粗糙厚硬。

治法方藥

  • 內治:以清熱利濕、解毒散結為主,可選用《外科正宗》消風散(荊芥、防風、蟬蛻、苦參等),或配合五苓散、二妙丸加減,以疏風除濕、清泄脾熱。
  • 外治
    • 未潰時以苦參湯(苦參、蛇床子、黃柏等煎水)外洗,清熱燥濕止癢。
    • 已潰成瘡者,外用鵝黃散(黃連、黃柏、輕粉等)或赤蛤散(蛤粉、輕粉、青黛等)撒敷,以解毒斂瘡。

相關鑑別

痤疿瘡與「坐板瘡」相似,然坐板瘡多限於臀部,因摩擦汗漬誘發;痤疿瘡則範圍較廣,濕熱毒邪較甚,二者治法雖類,但需辨證加減。

此症屬中醫「濕瘡」範疇,治療需注重調理脾胃、分化濕熱,兼顧外治以速祛其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