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下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下晡
在中醫學中,「下晡」為古代計時名稱之一,指申時(約當現代下午3時至5時)。此術語出自《素問·臟氣法時論》,文中提及「肝病者,……下晡甚」,意指肝臟病證患者在此時段症狀易加重,反映中醫「時間醫學」中臟腑氣血盛衰與時辰相應的理論基礎。
理論依據
中醫認為,人體氣血流注遵循「十二時辰經絡循行」規律,申時對應足少陽膽經與足厥陰肝經的生理活動。肝主疏泄,屬木,其氣升發;而申時為陽氣漸減、陰氣初升之際,肝病者因木氣受抑或鬱結,故易於此刻顯現病象。《黃帝內經》進一步指出,臟腑病變的變化常與時辰相關,此為「因時制宜」診療原則之一環。
臨床關聯
- 肝病辨證:若患者於下晡時出現脅痛、眩暈、情緒波動等症狀,可佐證肝鬱或肝陰不足之證。
- 治療參考:傳統針灸療法常配合時辰取穴,如申時刺肝俞、太衝等穴,以調節肝經氣血。
- 養生應用:道家與中醫養生學主張申時宜靜養以護肝,避免勞神耗血,符合「起居有常」的養生觀。
擴展概念
「下晡」與「日昳」(未時,下午1至3時)、「晡時」(申時初段)皆屬古人對午後時段的細分,反映中醫對自然節律的重視。此類時間醫學概念,亦見於《傷寒論》六經欲解時等理論,凸顯「天人相應」的整體觀。
此詞彙的運用,不僅具歷时意義,更體現中醫以陰陽五行為框架,結合自然規律解析人體病理變化的獨特思維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