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下層導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下層導藥是中醫治療白喉病特有的藥物分類法,見於清代醫家張紹修所著《白喉忌表抉微》。該書將白喉用藥依藥性強弱分為「正將」、「猛將」、「次將」三類,其中「下層導藥」專指能引熱下行、導邪外出的藥物,其作用機理符合中醫「治病求本」與「給邪出路」的治療原則。

【藥性分類與配伍特點】

  1. 正將下層導藥(藥性平和):

    • 郁李仁:味辛甘苦,性平,歸脾、大腸、小腸經,通潤二便導濕熱
    • 知母:苦甘寒,入肺胃腎經,瀉火滋陰兼利水
    • 生土牛膝兜:即牛膝鮮根,苦酸平,引血下行,導熱從溺竅出
    • 澤瀉:甘淡寒,歸腎膀胱經,滲濕泄熱標本兼顧
    • 清寧丸(含大黃、黃芩等):瀉火通腑而不傷正
  2. 猛將下層導藥(藥力峻猛):

    • 生大黃:苦寒沉降,盪滌腸胃瘀熱,開邪毒下出之道
    • 元明粉(芒硝):鹹苦寒,軟堅瀉熱,與大黃相須為用
  3. 次將下層導藥(藥性緩和):

    • 車前子:甘寒滑利,通淋滲濕,導肺熱從小便出
    • 燈芯:甘淡微寒,降心火利膀胱
    • 蓮子肉:甘澀平,清心健脾而固正氣

【中醫理論依據】 此類藥物配伍體現「肺與大腸相表裏」的髒象理論。白喉熱毒壅肺時,通過通利二便使邪有出路,符合《黃帝內經》「其下者引而竭之」的治則。其中牛膝、車前等藥物的下行特性,尤能引上焦火熱下行,與「提壺揭蓋」法形成相反相成之妙。

【臨床應用特徵】 清代白喉治療尤忌辛溫發汗,《白喉忌表抉微》強調「忌表」的同時,創立此導藥體系以:

  • 開魄門(大腸)導熱毒從糞解
  • 利精竅(膀胱)泄火邪從溺出
  • 護胃津(如用知母)防瀉下傷陰

此分類法反映溫病學派「透熱轉氣」的治療思想,通過分層用藥達到「邪去正安」的目的,其中清寧丸的運用更體現「通腑不傷正」的制方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