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下搭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下搭手
病名,為中醫外科病症之一,指發於腰部腎俞穴部位之癰疽,屬「有頭疽」範疇。此病首載於明代《外科證治準繩》卷四,又名「腎俞發」、「腰疽」或「連腎發」。其命名源於患者可從下方以手觸及患處,故稱「下搭手」。
發病部位與特徵
下搭手好發於第二、三腰椎棘突之間,脊柱旁開三寸處,即足太陽膀胱經之腎俞穴附近。此處為腎氣輸注之所,若正氣不足,外感濕熱邪毒,或內蘊痰瘀,則易致經絡阻滯,氣血不暢,久而化熱成疽。其典型症狀為局部紅腫熱痛,瘡頂多見膿頭,隨病情發展可潰破流膿,嚴重者瘡面深大,甚至蔓延至周邊組織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爲,下搭手的形成與以下因素相關:
- 外因:濕熱邪毒侵襲,或外傷染毒,致使經絡阻塞。
- 內因:七情内傷、飲食不節,導致氣血瘀滯;或腎陰虧虛、正氣不足,無力托毒外出。
- 經絡關聯:足太陽膀胱經行經腰部,若氣血失和,邪毒易結聚於此。
證型與辨治
下搭手屬「有頭疽」,臨床多以虛實辨證:
- 實證:多見於初期,瘡形高突,紅腫劇痛,伴發熱口渴、便秘溲赤,舌紅苔黃膩,脈洪數。治法以清熱解毒、活血消腫為主,可選仙方活命飲加減。
- 虛證:常見於體弱者,瘡形平塌,暗紅無澤,膿水清稀,伴神疲乏力,舌淡脈細。治法宜補益氣血、托毒外出,如托裡消毒散。
古籍參考
《外科證治準繩》指出:「腰疽生於腎俞穴,由下可搭,故名下搭手。」強調此病與腎氣虧虛相關,治療需兼顧扶正祛邪。此外,《醫宗金鑒》亦提及連腎發「色黯堅硬」,需辨明陰陽虛實,不可妄用寒涼。
補充說明
下搭手若遷延不愈,可能深入腰椎,古稱「疽深傷骨」,預後較差。故早期診治尤為關鍵,外治可配合箍毒消腫之劑,如金黃散外敷;膿成則切開引流,務求邪有出路。整體治療需結合經絡氣血理論,調和陰陽,以促瘡癒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