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下地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下地倉
下地倉為經外穴別名,亦稱俠承漿穴,屬頭面部奇穴之一。此穴位於下頜部,當頦唇溝(承漿穴)旁開約一寸處,左右各一。其定位與承漿穴相鄰,故名「俠承漿」,意指輔助承漿穴之效。
中醫理論與功能
下地倉隸屬於經外奇穴,雖非十四正經所屬,但在臨床應用上具有特定功效。其作用與鄰近的承漿穴、地倉穴(屬足陽明胃經)有一定關聯性,主要涉及局部氣血調節與經絡疏通。
- 氣血運行:
下地倉所在區域為足陽明胃經與任脈之交會處,胃經多氣多血,此穴能輔助調節面部氣血,緩解因氣滯或血瘀導致的局部不適。 - 口腔與顏面病症:
傳統中醫認為,下地倉可作為輔助穴,用於改善口喎(口眼歪斜)、牙痛、流涎、頰腫等症狀。其機理在於刺激局部經氣,促進經絡通暢,與地倉穴協同作用時效果尤顯。 - 與承漿穴的協同關係:
承漿穴為任脈要穴,主司津液輸布與鎮靜安神;下地倉作為其旁開之穴,可加強承漿穴對下頜及唇周區域的調控,尤其在治療口腔潰瘍、舌強不語時,可配合使用。
臨床應用
下地倉於針灸療法中較少單獨使用,多與地倉、頰車、合谷等穴配伍,以增強療效。例如:
- 口喎(面癱):配合地倉、陽白、翳風,以疏風通絡。
- 牙齦腫痛:搭配合谷、內庭,清瀉胃火。
穴名考據
「下地倉」之名,源自其位置相對於地倉穴(位於口角旁)的下方;而「俠承漿」之「俠」通「夾」,意指夾承漿穴而居,反映其與承漿穴的解剖鄰近性與功能相關性。
此穴雖非主流腧穴,但在特定病症中可作為輔助選穴,體現中醫「辨證取穴」之靈活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