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下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下都穴

概述
下都為經外奇穴之一,屬八邪穴範疇。其名見載於《奇效良方》,定位於手部無名指(第四指)與小指(第五指)本節後方之歧骨間,另有一別稱「中渚」,然需注意與手少陽三焦經之「中渚穴」(位於液門穴下五分處)區分。此穴主要用於治療手臂紅腫等局部病症,臨床可施針或灸法。

定位與取穴
下都穴位於手背側,當無名指與小指之指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,約當第四、五掌骨間凹陷中。取穴時,可令患者微握拳,於兩指本節後突起的骨間凹陷處尋之。

功效與主治

  1. 局部通絡:調節手部經氣,緩解手臂紅腫、疼痛及痺證。
  2. 清熱散結:對於熱邪壅滯所致之局部炎症,具消散作用。
  3. 協調經脈:雖為經外奇穴,然其位置鄰近手少陽三焦經,可間接影響三焦經氣機。

針刺與灸法

  • 針刺:直刺約0.5分(1分約當1寸之十分之一,約0.3公分),捻轉手法以得氣為度。
  • 艾灸:可灸5壯,適用於寒濕或氣血瘀滯之證。

經絡關聯
下都雖未歸屬十四正經,然其所在區域與手少陽三焦經、手太陽小腸經循行相近,故能透過「氣穴相通」之理,間接調節相關經脈功能。

文獻考據
《奇效良方》明確記載其位置與別稱,並指出其與中渚穴之異同,後世醫家多沿用此說。需注意部分文獻或混淆下都與中渚穴之名實,臨床取穴當以解剖位置為準。

現代應用
現代針灸學中,下都穴除傳統主治外,亦用於治療手指麻木、腱鞘炎等手部疾患,常配合八邪其他穴位或合谷、外關等穴增強療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