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下齶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下齶

下齶為人體口腔之重要組成部分,位於口腔下壁,屬中醫解剖名詞之一。在中醫學理論中,下齶不僅為結構性存在,更與經絡、臟腑功能密切相關,尤其與足陽明胃經足少陰腎經有所聯繫。

中醫理論與下齶之關係

  1. 經絡循行

    • 足陽明胃經循行於面部,其分支環繞口唇,下齶區域亦受此經氣血濡養。胃經氣血充盈,則下齶肌肉豐潤,功能協調;若胃經失調,可能出現下齶腫脹、疼痛或咀嚼無力等症狀。
    • 足少陰腎經雖未直接經過下齶,然腎主骨,齒為骨之餘。中醫認為下齶骨骼(如下頜骨)及牙齒之健康,與腎氣盛衰相關。腎虛者,易見牙齒鬆動或下齶發育不良等表現。
  2. 臟腑功能反映

    • 脾胃主肌肉,下齶之肌肉活動(如咀嚼、言語)依賴脾胃運化之氣血供養。若脾胃虛弱,氣血不足,可致下齶肌肉鬆弛或功能衰退。
    • 腎氣與骨骼發育相關,先天腎氣不足者,可能下齶骨骼發育較弱,甚或出現「小頜畸形」等現象。
  3. 病理表現

    • 下齶腫脹或潰瘍,多與胃火上炎或濕熱蘊結有關,常見於嗜食辛辣厚味者。
    • 下齶關節活動不利(如頜關節彈響或疼痛),中醫多歸因於風寒濕邪侵襲經絡,或肝腎虧虛所致筋骨失養。

古籍記載
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胃經「還出挾口,環唇」,揭示下齶與胃經之聯繫。而《黃帝內經》亦強調「腎主骨生髓」,間接論及下齶骨骼健康與腎氣之關係。

下齶之生理與病理表現,實為中醫整體觀之一環,透過經絡與臟腑之互動,體現人體局部與全身之關聯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