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痤疿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痤疿

痤疿為中醫病名,指暑月因汗出而皮膚感染所生之病證,首見於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:「汗出見濕,乃生痤疿。」其病因多與肺熱脾濕相關,或由夏月風熱邪毒鬱於肌膚而發。臨床表現依其形態與大小可分為「痤」與「疿」兩類:

  1. 痤(熱癤)

    • 特徵:癤腫大者如酸棗,小者如黃豆,皮色赤紅,內含膿血,多因熱毒壅滯肌膚所致。
    • 病機:暑熱之邪外襲,與體內濕熱相搏,氣血瘀滯,化腐成膿。
    • 治法:以清熱解毒為主,內服方可選《仙方活命飲》(金銀花、當歸、赤芍等),此方具活血散結、消腫排膿之效。
  2. 疿(痱瘡)

    • 特徵:初起為細小水泡,漸轉為膿皰,刺癢微痛,多因暑濕鬱蒸,毛竅閉塞而成。
    • 病機:暑濕蘊結肌表,腠理不通,汗液不得外泄,鬱於皮膚。
    • 治法:宜清暑化濕,內服《清暑湯》(連翹、天花粉、赤茯苓等),功能透熱利濕。

外治之法

  • 可選《苦參湯》煎洗,或單用青蒿煎湯外滌,以清熱燥濕、止癢斂瘡。
  • 局部敷藥如《鵝黃散》(滑石、黃柏、輕粉等),能清熱解毒、收濕止癢,適用於痱瘡滲液或熱癤未潰者。

辨證延伸
中醫認為痤疿雖屬外瘍,然其本與臟腑相關。肺主皮毛,脾主運化,若肺熱內蘊或脾虛濕盛,易使外邪乘虛而入。故治疿當兼顧調理肺脾,如暑濕偏重者可佐以藿香、佩蘭芳化濕濁;熱毒熾盛者加黃連、梔子以瀉火解毒。

古籍如《外科正宗》亦載:「夏月痱瘡,由熱體汗出,濕氣搏於肌腠。」強調此病與季節、體質密切相關,治療需因時、因人制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