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下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下法乃中醫治療八法之一,屬「通瀉祛邪」之範疇。《素問・陰陽應象大論》曰「其下者,引而竭之」,即指此法治則核心——通過瀉下攻逐之力,引導實邪從二陰外解。其應用根基於六經辨證與臟腑理論,主要針對陽明腑實、痰飲內停、瘀熱互結等病機,臨床可分為以下三大類別:
一、內服藥物之下法
1. 寒下法
以苦寒沉降之藥直折陽明實火,《傷寒論》稱「釜底抽薪」之法。
- 代表方劑:大承氣湯(大黃、芒硝、枳實、厚朴)峻下熱結,主治「痞、滿、燥、實」俱備之陽明腑實證;小承氣湯輕下熱結,調胃承氣湯緩和瀉下。
- 延伸應用:
- 防風通聖散結合解表與瀉下,治表裡俱實之證
- 涼膈散清上瀉下,治中上焦鬱熱
2. 溫下法
以辛熱藥佐瀉下藥,攻逐寒積,《金匱要略》云「寒疝繞臍痛」即屬此證。
- 代表方劑:
- 大黃附子湯(大黃、附子、細辛)溫通寒積
- 三物備急丸(巴豆、乾薑、大黃)急救寒實閉結
3. 潤下法
針對「津枯腸燥」之虛性便秘,《世醫得效方》重視「增液行舟」之法。
- 代表方劑:
- 麻子仁丸(火麻仁、杏仁、芍藥)潤腸泄熱
- 濟川煎(當歸、牛膝、肉蓯蓉)溫潤通便
4. 逐水法
《醫宗金鑑》言「水氣壅盛」當攻逐水飲,分峻緩二途:
- 峻逐:十棗湯(甘遂、芫花、大戟)瀉胸腹積水
- 緩利:已椒藶黃丸(防己、椒目、葶藶子)利三焦水濕
二、推拿手法之下法
1. 成人推拿技法
- 操作要領:
- 於頸腰僵直處施以「對抗性拔伸」,如《醫宗金鑒・正骨心法》載「拽之離而復合」,配合點按天樞、大腸俞等穴助氣機下降
- 針對「氣滯腹痛」採旋摩神闕法,逆時針推揉以導氣下行
2. 小兒推拿秘術
《小兒按摩經》強調「通腑導滯」為要:
- 複合手法:
- 分推腹陰陽(自鳩尾向兩肋弓下緣分推)
- 清大腸(沿食指橈側緣向指尖直推)
- 下推七節骨(自命門向長強穴直推)
- 特殊技巧:蔥薑麝香湯為引,增強溫通效力
三、下法之理論精要
- 臟腑絡屬關係
大腸與肺相表裡,故肺熱壅盛常配伍杏仁、瓜蔞仁等宣肺降氣之品;肝鬱化火致便秘者,當佐柴胡、鬱金疏肝解鬱。 - 氣血水互結
《血證論》指出瘀血內阻可致「蓄血發狂」,桃核承氣湯即下法與活血並用;痰熱結胸者,則以小陷胸湯(黃連、半夏、瓜蔞)化痰通腑。 - 六經傳變應用
少陽陽明合病用大柴胡湯,太陰寒實用溫脾湯,體現下法與和解、溫補等法的複方配伍機制。
此治法體系自《神農本草經》載大黃「盪滌腸胃」之效,至張仲景奠定辨證基礎,歷代醫家不斷拓展,成為中醫「給邪出路」治療哲學之典範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