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下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下疳
病名。
- 概論
下疳爲發於男女外生殖器部位之瘡瘍,屬中醫外科病症範疇。首見於《外科正宗》卷三,又名「妬精瘡」、「疳瘡」。其成因多由濕熱毒邪下注,或由不潔交媾,染受穢濁之氣,結聚陰器而成。 - 病因病機
本病主要與肝腎二經關係密切。足厥陰肝經循陰器,主疏泄;足少陰腎經系前陰,主生殖。若肝經濕熱下注,或腎虛穢毒侵襲,均可致外陰氣血壅滯,腐肉成瘡。 - 臨床表現
依其證候可分爲兩類:
- 硬性下疳(亦稱「楊梅疳」)
初起陰莖癢痛,漸生堅硬紫色疙瘩,其狀如楊梅,不紅不腫,亦不破潰,患處多呈豆粒大小硬結。此證多因毒邪深伏,氣血凝滯所致。 - 軟性下疳(亦稱「穢瘡疳」)
初起即見小瘡,皮破流水,腫痛日增,時而癢麻交作,疼痛明顯。此屬濕熱燻蒸,腐敗肌膚之候。
- 鑒別診斷
須與「筋瘡」(見《醫宗金鑒》卷四十三)相區別。筋瘡多因經脈瘀阻,發於筋絡所過之處,症見筋脈隆起,色紫疼痛,與下疳之溼熱穢毒致病機理有異。 - 證治要點
歷代醫家多從清熱解毒、利濕化瘀論治。硬性下疳宜活血散結,方選《外科正宗》之「黃連解毒湯」加減;軟性下疳當清熱利濕,可予「龍膽瀉肝湯」化裁。外治法則以祛腐生肌爲主,可選用「珍珠散」、「生肌玉紅膏」等。 - 文獻溯源
- 《外科正宗》詳述其形候,歸於「楊梅瘡」類證。
- 《醫宗金鑒》以「筋瘡」之名另作闡釋,提示需審證求因,辨位施治。
- 相關名詞
本病與「陰瘡」、「袖口疳」(發於包皮內外)等證有部分重疊,然下疳專指毒邪結聚陰器之特異性瘡瘍,臨床須詳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