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下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下疳

下疳,病名。

  1. 指發於男女外生殖器部位之瘡瘍。見《外科正宗》卷三。又名妬精瘡、疳瘡。多因接觸或與患此病人性交而傳染,好發於男子陰莖、龜頭、包皮,女子大小陰唇、陰道等部位。該病初起陰莖癢痛,堅硬紫色疙瘩漸生;或患處出現豆粒大小之硬結,不紅不腫不破潰,名為硬性下疳;若初起即似小瘡,皮膚流水,腫痛日生,癢麻時發,疼痛明顯者,名為軟性下疳。證治參見楊梅瘡條。
  2. 指筋瘡。見《醫宗金鑒》卷四十三。見該條。

下疳,又名妬精瘡、疳瘡。多因接觸或與患此病人性交而傳染,好發於男子陰莖、龜頭、包皮,女子大小陰唇、陰道等部位。該病初起陰莖癢痛,堅硬紫色疙瘩漸生;或患處出現豆粒大小之硬結,不紅不腫不破潰,名為硬性下疳;若初起即似小瘡,皮膚流水,腫痛日生,癢麻時發,疼痛明顯者,名為軟性下疳。證治參見楊梅瘡條。

下疳,又名筋瘡。見《醫宗金鑒》卷四十三。見該條。

原文

《外科正宗》卷三:“下疳,妬精瘡也。多因接觸或與患此病人性交而傳染,好發於男子陰莖、龜頭、包皮,女子大小陰唇、陰道等部位。該病初起陰莖癢痛,堅硬紫色疙瘩漸生;或患處出現豆粒大小之硬結,不紅不腫不破潰,名為硬性下疳;若初起即似小瘡,皮膚流水,腫痛日生,癢麻時發,疼痛明顯者,名為軟性下疳。證治參見楊梅瘡條。”

《醫宗金鑒》卷四十三:“下疳,又名筋瘡。多因接觸或與患此病人性交而傳染,好發於男子陰莖、龜頭、包皮,女子大小陰唇、陰道等部位。該病初起陰莖癢痛,堅硬紫色疙瘩漸生;或患處出現豆粒大小之硬結,不紅不腫不破潰,名為硬性下疳;若初起即似小瘡,皮膚流水,腫痛日生,癢麻時發,疼痛明顯者,名為軟性下疳。證治參見楊梅瘡條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