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下格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下格
下格為中醫病證名,指大便長期不通(數旬不行),伴隨頻繁嘔吐、飲食難進之症。此證首載於《醫鈔類編》卷十五,其病機關鍵在於「腑氣壅滯,濁陰上逆」。中醫認為,六腑以通為用,胃腸傳導失司,則宿便內結,腑氣不通;濁氣不得下泄,反而上攻於胃,故見嘔吐拒食,甚則湯水難入,形成「下閉上逆」之危候。
病因病機
- 燥熱內結:陽明腑實,津液耗傷,腸道失潤,燥屎內停,阻遏氣機。
- 氣滯血瘀:情志鬱結或久病入絡,導致氣血瘀阻,腸道傳導乏力。
- 寒凝陽虛:素體陽虛,陰寒凝滯,糟粕無力推動,積滯成格。
治法方藥
- 熱結證:見腹滿硬痛、舌紅苔黃燥,宜 調胃承氣湯(大黃、芒硝、甘草)瀉熱通腑,熱飲服下,使宿結溏糞與膠粘惡物並除,腑通嘔自止。若兼陰傷,可加玄參、麥冬。
- 氣滯證:胸脅脹滿、噯氣頻作,選用 六磨湯(木香、烏藥、沉香等)行氣導滯。
- 寒凝證:畏寒肢冷、脈沉遲,當以 溫脾湯(附子、乾薑、大黃)溫陽攻下。
鑑別要點
下格與「關格」相關卻有別:關格多指陰陽俱虛、升降失常之證,可兼小便不通與嘔吐並見;而下格專注於「腑實上逆」,病位偏重腸胃。另需與「反胃」區分,後者多因脾胃虛寒,嘔吐物多為未消化食物,無便閉之象。
文獻溯源
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六腑者,傳化物而不藏」,為下格「通降失常」之理論源頭;後世醫家如張仲景立承氣諸法,實為攻下治格之範本。清代《醫鈔類編》進一步闡釋「下不通必反於上」,強調通腑降濁為治格核心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