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下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下膈

下膈為中醫病證名,屬噎膈證之一種,與上膈相對。此證特徵為進食後不立即嘔吐,而需歷經一段時間,食物方嘔出。《靈樞·上膈》載:「蟲為下膈,下膈者,食晬時乃出。」其中「晬時」即指一晝夜之久,意指食物入胃後,經長時間方反吐而出,與上膈之「食入即吐」有明顯區別。

病因病機

下膈之成因,中醫多歸於蟲積脾胃虛寒兩類:

  1. 蟲積內擾:寄生蟲(如蛔蟲)盤踞腸胃,阻滯氣機,導致胃失和降,食物難以下行,久而化熱,或兼寒濕,終致腐熟失職,延後嘔出。
  2. 中焦虛寒:脾胃陽氣不足,運化無力,水穀停滞胃脘,久而逆上。此類多伴肢冷、脈沉遲等虛寒之象。

辨證要點

  • 主症:食後經時方吐,吐出物多為未消化之宿食,或夾黏液。
  • 兼症:若因蟲積,可見脘腹絞痛、面生白斑;若屬虛寒,則見畏寒喜暖、舌淡苔白。
  • 脈象:蟲積者脈多弦滑,虛寒者脈沉弱。

古籍論述

除《靈樞》外,《諸病源候論》提及「膈中之病,由憂患所致」,認為情志鬱結可令氣滯血瘀,加重噎膈。而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區分:「下膈多因寒濕與蟲,當辨其標本虛實。」強調需明辨病因之異。

治療方向

下膈治法首重驅蟲溫中

  • 蟲積者:常用烏梅丸加減,以酸苦辛驅蟲,佐行氣化滯。
  • 虛寒者:選用附子理中湯,溫補脾腎之陽,助運化而止嘔逆。

此證與西醫「幽門梗阻」「胃反流」等病症有相類表現,然中醫從整體氣機著眼,注重辨證施治,非概以通降為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