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下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下膈

下膈是一種病證名,屬於噎膈證的一種,與上膈相對。意指進食後過一段時間才會將食物吐出。根據《靈樞.上膈》的記載:「蟲為下膈,下膈者,食晬時乃出。」

下膈的形成原因主要與飲食不節和情志失調有關。飲食不節指的是食用過多生冷、油膩、重口味的食物,這樣會損傷脾胃,使得脾臟功能失調,運化功能受損,食物難以消化,積聚而形成痰,並阻塞中焦,逆流犯膈,從而產生下膈的症狀。情志失調則是指憂愁、思慮、煩悶、怒火等負面情緒,會導致肝氣鬱結,氣機不暢,逆行犯膈,也可能導致下膈的情況。

下膈的臨床表現主要包括進食後經過一段時間才會吐出食物,且所吐出的食物多為半消化狀態。伴隨的症狀還有胸悶、腹脹、噯氣、噁心、嘔吐等。

治療下膈的方法主要是以健脾和胃、降逆化痰為主。可使用香砂六君丸、半夏白朮天麻湯等方劑來治療。

預防下膈的方法主要包括飲食調節和情志調養。飲食應以清淡、易消化為宜,盡量少吃生冷、油膩、重口味的食物;情志應保持平和,避免長時間的憂愁、思慮、煩悶和怒火等情緒。

下膈是中醫臨床常見的病證,其形成原因、臨床表現和治療方法都有其特定的規律。臨床醫生應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進行辨證施治,以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。

參考文獻

  1. 張介賓. 景嶽全書. 北京: 人民衛生出版社, 1995.
  2. 王清任. 醫林改錯. 北京: 人民衛生出版社, 1995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