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下合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下合穴

下合穴,又稱六腑下合穴,為六腑在下肢足三陽經之特定腧穴,出自《靈樞·邪氣臟腑病形》。其理論基礎在於「合治內腑」,意指此類穴位主治六腑之疾,並與臟腑氣血運行密切相關。

下合穴之循行與定位

下合穴共計六個,皆位於下肢足三陽經(足陽明胃經、足太陽膀胱經、足少陽膽經),分別對應六腑——胃、大腸、小腸、三焦、膀胱、膽腑。

  1. 足三里(足陽明胃經)

    • 定位:膝下三寸,脛骨前嵴外一橫指處。
    • 對應腑:胃腑,為胃經之合穴,亦是強壯要穴。
    • 主治:胃脘痛、消化不良、嘔吐、腹脹、泄瀉等胃腑疾患。
  2. 上巨虛(足陽明胃經)

    • 定位:膝下六寸,脛骨前嵴外一橫指。
    • 對應腑:大腸腑,為大腸之下合穴。
    • 主治:腸鳴腹瀉、便秘、痢疾等大腸失調病症。
  3. 下巨虛(足陽明胃經)

    • 定位:膝下九寸,脛骨前嵴外一橫指。
    • 對應腑:小腸腑,為小腸之下合穴。
    • 主治:小腹疼痛、泄瀉、腸癰等小腸疾證。
  4. 委陽(足太陽膀胱經)

    • 定位:膕橫紋外側端,股二頭肌腱內側。
    • 對應腑:三焦腑,為三焦之下合穴(三焦屬手少陽,其下合於足太陽)。
    • 主治:水腫、癃閉、三焦氣化不利諸證。
  5. 委中(足太陽膀胱經)

    • 定位:膕橫紋中點,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肌腱之間凹陷處。
    • 對應腑:膀胱腑,為膀胱經之合穴,亦為「四總穴」之一。
    • 主治:腰背痛、小便不利、癃閉等膀胱經氣失調之證。
  6. 陽陵泉(足少陽膽經)

    • 定位: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。
    • 對應腑:膽腑,為膽經之合穴,亦為「筋會」。
    • 主治:脅痛、口苦、黃疸等膽腑病症,並可舒筋活絡。

下合穴之臨床應用

下合穴之治療作用主要基於「足三陽經與六腑相合」之理論,並遵循「合治內腑」之準則。《靈樞》云:「滎輸治外經,合治內腑」,意指五輸穴中,滎穴、輸穴多用於外經病變,而合穴則多用於內腑疾患。

下合穴的運用方式主要有三:

  1. 單穴主治所屬腑病

    • 如胃脘痛可刺足三里,腸癰可取上巨虛,膽囊炎可針陽陵泉等。
  2. 配合其他特定穴

    • 例如治療小腹疼痛,可配伍關元、天樞;治療癃閉,委中可配中極、三陰交等。
  3. 結合五行生克理論

    • 根據臟腑五行關係,選取下合穴時亦可兼顧補瀉平衡,如肝氣犯胃,除取足三里外,亦可配太沖以疏肝和胃。

下合穴之經絡理論

下合穴為六腑之氣在足三陽經的匯聚點,其理論基礎源自經脈的循行與屬絡關係:

  • 足三陽經(胃、膀胱、膽經)與手三陽經(大腸、小腸、三焦經)在體表及內裡存在特定聯繫,故六腑之氣除本經外,亦於足部有所聚會。
  • 三焦雖屬手少陽,但因其「決瀆之官」的功能與水液代謝相關,故其下合穴委陽隸屬足太陽膀胱經,體現「三焦膀胱共主水道」之理論。

下合穴不僅是治療腑病的重要穴位,亦常應用於診斷,如陽陵泉壓痛可提示膽病,足三里觸診異常或可反映胃功能失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