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下橫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下橫骨
下橫骨,又稱橫骨、蓋骨,為中醫解剖名詞,指人體恥骨之上支部分,位於小腹下方,與骨盆結構相連。在中醫理論中,下橫骨不僅是骨骼結構的一部分,更與經絡、氣血運行及臟腑功能密切相關。
中醫理論中的定位與功能
下橫骨屬「八髎」區域附近,與任脈、衝脈、足少陰腎經等經絡相鄰。根據《靈樞·經脈》所述,足少陰腎經「貫脊屬腎,絡膀胱」,其經氣循行路線靠近下橫骨所在部位,故下橫骨之狀態可反映腎氣盛衰。
在臟腑關係上,下橫骨鄰近膀胱與胞宮(女子子宮),因此其氣血暢通與否會影響泌尿生殖系統功能。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提及,下橫骨若受外力損傷,可能導致「小腹脹痛」「小便不利」等症,此與膀胱氣化失常相關。
與經絡及穴位的聯繫
下橫骨周圍分佈多個重要穴位,如「曲骨穴」(任脈穴位,位於恥骨聯合上緣),為任脈與足厥陰肝經之交會處。此穴常用於調理下焦氣機,主治小便淋瀝、遺精等症。此外,「橫骨穴」(足少陰腎經穴位,位於恥骨聯合外上方)亦直接以「橫骨」命名,顯示其與下橫骨解剖位置的關聯性。
中醫臨床意義
傳統中醫認為,下橫骨的穩定性與腎氣密切相關。腎主骨生髓,若腎氣不足,可能導致下橫骨周圍肌肉鬆弛或疼痛,尤常見於產後婦女或年老體弱者。古籍《類經圖翼》亦指出,衝脈「挾臍上行,至胸中而散」,其下部支脈與下橫骨相連,故衝脈氣血不足時,可能出現下橫骨區域酸軟無力之表現。
此外,下橫骨的形態與位置異常,在中醫傷科診斷中有一定意義。例如,骨盆前傾或後傾可能通過觸診下橫骨位置變化來輔助判斷,並透過手法調整以恢復氣血流通。
小結
下橫骨作為中醫解剖與生理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,不僅是骨盆的骨性標誌,更與經絡循行、臟腑功能相互影響。其在診療泌尿生殖系統疾病及下焦氣機失調時,具有一定的理論與臨床參考價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