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下肓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下肓
別名與出處
下肓為經穴別名,首見於《針灸甲乙經》,所指即為「氣海穴」。此穴位於任脈,為人體重要氣機匯聚之處,亦稱「丹田」或「肓之原」,與上腹部「上肓」(即「關元穴」)相對,合稱「肓原」。
定位與取穴
下肓(氣海)位於腹部正中線,臍下1.5寸處。取穴時,可於肚臍與恥骨聯合上緣連線分為五等分,自臍向下取3/10處即為該穴。
經脈歸屬與特性
屬任脈,為「生氣之海」,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稱其為「肓之原」,強調其調節人體元氣之效。《難經》則載:「氣者,人之根本也,根絕則莖葉枯矣」,故下肓為補益元氣、溫養臟腑之要穴。
功能與主治
- 益氣固本:主治虛勞羸弱、氣短乏力、臟氣虛寒,尤擅調理因元氣不足所致之諸證。
- 調理下焦:用於遺尿、淋證、泄瀉、婦人月經不調、崩漏等下焦氣化失司之疾。
- 溫陽散寒:透過艾灸可溫補下元,改善手足厥冷、陽痿、陰冷等陽虛之象。
配伍運用
- 配關元(上肓)、足三里,可強化補氣培元之效,適用於五勞七傷。
- 配三陰交,調理婦科經帶疾患。
- 配腎俞、命門,治療腎陽不足之腰膝酸軟、遺精早泄。
操作技法
- 針刺:直刺0.8~1.2寸,得氣後行補法,適用於虛證。
- 艾灸:為本穴常用之法,以艾炷灸5~7壯或溫灸20~30分鐘,可振奮陽氣。
學理依據
下肓(氣海)為先天元氣匯聚之處,《類經圖翼》稱其「主治一切氣疾」。中醫理論認為,此穴能溝通先天與後天之氣,協調呼吸之宗氣與水穀之悍氣,從而影響全身氣機升降。其治療作用與現代研究所述「調節免疫、內分泌功能」相關聯,亦符合「氣為血之帥」的氣血理論。
文獻考據
除《針灸甲乙經》外,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載其「治臟虛氣憊,真氣不足」;《醫宗金鑒》則概括為「一切氣疾,氣海主治」。歷代醫家多推崇艾灸此穴以保健延年,視為回陽固脫之關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