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下瞼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下瞼
下瞼為人體眼部結構之名稱,首見於中醫眼科專著《銀海精微》,又稱「下胞」、「下睥」,與現代解剖學所指部位相同。其解剖範圍上至瞼弦(即眼瞼邊緣),下抵眼眶下緣,屬眼瞼之下部,與上瞼共同構成護衛目珠之屏障。
中醫理論中的下瞼
- 與臟腑經絡之聯繫
中醫認為,下瞼屬脾所主,如《靈樞·大惑論》載:「肌肉之精為約束(眼瞼)」,而脾主肌肉,故下瞼之生理病理常反映脾胃功能盛衰。此外,足陽明胃經「起於鼻之交頞中,旁納太陽之脈」,其經氣亦循行於目下,故下瞼腫脹、色澤變化,多與脾胃濕熱、氣虛或寒滯相關。 -
病理表現與辨證
- 下瞼浮腫:多因脾失健運,水濕停聚,或腎陽不足氣化失司所致。
- 下瞼色淡:常見於氣血虧虛或脾陽不振,伴見納差、乏力等。
- 下瞼紅赤:多屬脾胃積熱,或外感風熱邪毒,如針眼(麥粒腫)初起。
- 下瞼晦暗:可能為久病血瘀或寒凝血滯,可見於長期眼瞼痙攣或黑睛疾患。
-
診斷與治療關聯
中醫望診常觀察下瞼形態、色澤以輔助辨證。例如:- 小兒下瞼泛紅,伴見淚多眵稠,或為脾虛肝旺之證。
- 下瞼內顆粒累累(椒瘡),多屬脾胃濕熱蘊結,需配合健脾化濕法治療。
與其他眼結構的關係
下瞼與胞瞼(眼瞼總稱)、目絡等共同維繫目珠功能。其瞼弦處生有睫毛,內側有淚竅(淚點),若下瞼開闔失司,可致淚溢或目乾。
附:古籍參考
《證治準繩·七竅門》提及:「瞼下屬脾,病則胞垂輕萎。」進一步闡明下瞼與脾的關聯性及其病症特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