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下焦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下焦
一、基礎概念
下焦為三焦之一,屬人體部位名,位於下腹腔,範圍自「胃下口」(約當現代解剖學之幽門)延伸至二陰(前陰、後陰)。其生理功能主要為「傳化糟粕、滲泄水液」,如同《靈樞·營衛生會》所言:「下焦如瀆」,比喻其如同溝渠,負責代謝物的傳導與排泄。

二、古典醫籍論述

  1. 《黃帝內經》定位

    • 《靈樞》明確指出下焦與大腸、膀胱的關係:「別回腸,注於膀胱而滲入焉」,強調下焦將小腸消化後的剩餘物質(糟粕與水液)分別傳導至大腸形成糞便,並透過氣化作用將水液滲入膀胱形成尿液。
    • 其氣機特徵為「主下行」,與上焦的宣發、中焦的樞轉形成對比。
  2. 功能特點

    • 分別清濁:承接中焦消化後的物質,進一步區分有用與無用成分。
    • 排泄廢料:透過大腸(傳導糟粕)、膀胱(貯存排尿)完成代謝終端過程。
    • 氣化作用:腎與膀胱的氣化功能與下焦密切相關,調節水液代謝。

三、溫病學中的下焦辨證
在溫病(外感熱病)體系中,下焦證候多見於疾病後期,病位深入肝腎,屬陰分耗傷之階段:

  1. 病機特徵
    • 肝腎陰虛:邪熱久羈,耗傷真陰,症見低熱、顴紅、手足心熱、舌乾絳少苔。
    • 虛風內動:陰虧導致肝風擾動,可見手指蠕動、抽搐等,如《溫病條辨》云:「熱邪深入,或在少陰,或在厥陰,均宜復脈。」
  2. 與中焦傳變關係
    吳鞠通提出「中焦不治則傳下焦」,說明溫病若中焦濕熱未清,可進一步損傷下焦肝腎之陰,形成虛實夾雜之候。

四、臟腑經絡關聯

  1. 與腎、膀胱、大腸的關係
    • 下焦功能實質由腎陽溫煦及膀胱氣化共同完成,故《類經》稱:「下焦主出而不納,其治在腎。」
    • 大腸傳導亦賴下焦氣機推動,若下焦虛寒可致便秘或泄瀉。
  2. 經絡循行
    • 足少陰腎經、足太陽膀胱經、足厥陰肝經均行於下焦區域,調控其水液代謝與氣血運行。

五、臨床應用延伸

  1. 下焦濕熱證
    濕熱蘊結下焦,可致淋濁(如小便澀痛)、帶下(黃稠腥臭)、痢疾(裏急後重)等,治法推崇「清利下焦濕熱」,用方如八正散、龍膽瀉肝湯。
  2. 下焦虛寒證
    腎陽不足致下焦失溫,常見畏寒、腰膝冷痛、夜尿頻多,代表方劑為金匱腎氣丸。

六、現代詮釋與爭議
部分中醫學者將下焦對應現代醫學的「泌尿生殖系統」及「部分消化排泄功能」,然需注意中醫「下焦」概念更強調功能系統的整體聯動,而非單純解剖定位。如「下焦氣化」涵蓋神經-內分泌調節對代謝的影響,此為中西醫理論差異所在。

(全文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