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下焦如瀆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下焦如瀆
下焦如瀆,為中醫生理學術語,首載於《靈樞·營衛生會》。此概念源自三焦學說,三焦依部位區分為上、中、下三部分,而下焦主司水液代謝與排泄,其功能特點猶如溝渠(瀆)之疏泄流通,故稱「如瀆」。
下焦的生理功能
- 灌滲水液
下焦涵蓋腎、膀胱、大腸及部分小腸,負責將中焦傳輸而來的水液進一步分化與布散。水液經腎陽溫煦氣化後,清者上歸肺脾以滋養全身,濁者下注膀胱形成尿液。 - 泌別清濁
下焦的小腸參與「分清泌濁」,將水穀精微與糟粕分離,濁液下輸膀胱,殘渣則傳導至大腸。此過程體現「瀆」的決流通暢之性,強調無滯無阻的排泄機制。 - 排泄二便
腎與膀胱協同調控尿液生成與排出,而大腸傳導糟粕形成糞便。下焦功能正常時,二便排泄通暢;若失職則可能出現小便不利、水腫,或大便溏瀉、秘結等症。
與三焦氣化的關係
下焦如瀆的功能需依賴「三焦氣化」的推動,尤其與腎陽的溫煦密切相關。腎陽不足時,氣化無力,可致水液停聚,表現為「下焦濕濁」,如淋濁、帶下或癃閉等病證。
古典文獻佐證
- 《類經》註解:「下焦主出而不納,逝而不返,故曰如瀆。」強調其向下疏泄的特性。
- 《難經·三十一難》進一步闡述:「下焦者……主分別清濁,主出而不內,以傳導也。」
此術語不僅概括下焦的生理特性,亦為臨床治療水液代謝障礙(如利尿、通便)提供理論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