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下焦吐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下焦吐
下焦吐為中醫病證名,首見於《活法機要·吐證》。此證屬嘔吐範疇,其病機主要與下焦氣機失調、寒凝氣滯有關。
病因病機
下焦吐多因下焦虛寒,氣機壅滯,腸腑傳導失常,致使腑氣不通,濁氣上逆而致嘔吐。其病理特點為寒凝氣滯,腸道傳導失司,濁陰不降,反逆於上,故見朝食暮吐、暮食朝吐之症。下焦寒盛,陽氣不運,故小便清利;寒凝氣滯,腑氣不通,則大便秘而不行。
臨床表現
- 嘔吐特點:朝食暮吐,暮食朝吐,吐出物多為未消化之食物,無酸腐臭味。
- 二便情況:小便清長,大便秘結不通。
- 舌脈特徵:舌淡苔白,脈沉遲。
治療原則
治法當以溫通下焦、散寒行滯為主,先通其秘塞,溫其寒氣,待大便漸通後,再以調理中焦之藥和之,以防復結。
常用方劑
- 木香勻氣散:功能行氣散寒,調和中焦,適用於下焦氣滯寒凝之嘔吐。
- 半硫丸:溫腎通便,適用於下焦虛寒、大便不通之證。
- 附子理中湯:溫補脾腎,散寒止嘔,適用於中下焦虛寒所致之嘔吐。
證候鑑別
下焦吐與其他嘔吐證需區別:
- 中焦吐:多因脾胃虛弱,升降失司,嘔吐物多夾痰涎,常伴脘腹脹滿。
- 上焦吐:多由肺胃氣逆所致,嘔吐多見突然發作,伴有咳嗽、氣逆等症。
病機演化
若日久不愈,下焦寒凝不解,可能進一步損傷脾腎陽氣,導致全身虛寒之象,宜及早溫補脾腎,以防病情深入。
下焦吐之治療,重在調暢下焦氣機,溫散寒邪,使腑氣得通,嘔吐自止。臨證時需結合具體脈症,靈活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