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下焦主出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下焦主出

下焦為三焦之一,位於人體下部,涵蓋大腸、小腸、腎、膀胱等器官。其生理功能主要為「主出」,即負責水液代謝與糟粕的傳導排泄,具有「出而不納」的特徵。此概念首見於《難經·三十一難》:「下焦者……主出而不內,以傳導也。」意指下焦專司輸出,不主攝納,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:

  1. 灌滲水液
    下焦接受中焦運化後的水穀精微,進一步將清濁分離。清者(津液)上輸於肺以布散全身,濁者(代謝廢液)下輸至膀胱,形成尿液。此過程需依賴腎氣的蒸騰氣化與膀胱的開闔作用,使水液排泄有序。
  2. 泌別清濁
    小腸將水穀分為精微與糟粕後,下焦協助將殘渣輸送至大腸。大腸吸收剩餘水分,使糞便成形,最終排出體外。此功能與「大腸主津」相關,強調下焦在固液分離中的關鍵角色。
  3. 排泄二便
    下焦透過腎與膀胱的協調,調節尿液生成與排放;同時推動大腸傳導糟粕,維持排便通暢。若下焦功能失調,可能導致水腫、小便不利或便秘、泄瀉等病症,反映其「主出」功能的障礙。

與三焦氣化的關係
下焦的「出」功能與三焦整體氣化密切相關。《靈樞·營衛生會》指出:「下焦如瀆」,形容其如同溝渠,疏通穢濁。此外,下焦亦蘊藏命門之火,為氣化動力之源,確保水液代謝與排泄的正常運行。

病理表現
臨床上,下焦失司常見濕熱下注、氣化不利等證型,如淋證、帶下、痢疾等,均與「主出」功能受阻有關。治療上多從通利下焦、調暢氣機著手,例如用五苓散助氣化、八正散清濕熱等,以恢復其傳導與排泄之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