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下竟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下竟下之詳析
「下竟下」為中醫脈學術語,首見於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,指診察尺部脈時,醫者手指須向下(臂側)推移至脈搏末端,貼近尺澤穴處,以探測少腹、腰股、膝脛、足部等下身之病理變化。此術語不僅關乎脈診定位,更涉及中醫「上下相應」之整體觀,以下分述其內涵與應用。
一、脈診定位與理論依據
- 寸口分部理論
寸口脈分為「寸、關、尺」三部,尺部主下焦(腎、膀胱、大腸、小腸)及下肢。《脈經》云:「尺脈以候腎,兼及腹下肢膝。」「下竟下」之操作即聚焦尺部末端,延伸至尺膚(前臂內側皮膚),強化對下焦氣血狀態的判斷。 - 經絡循行關聯
手太陰肺經行於寸口,而「肺朝百脈」,通過肺經與全身經絡的聯繫,尺部脈可反映下半身病變。下推至尺澤穴(肺經合穴),更可觀測水液代謝異常(如濕濁下注之腰腳沉重)。
二、「下竟下」之診斷意義
- 病位判斷
《素問》明言:「下竟下者,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。」若此處脈象沉緊,多主寒凝下焦(如痛經、膝冷);若濡滑,則常見濕熱下注(如淋證、腳氣)。 - 脈與尺膚合參
部分醫家主張「下竟下」兼指尺膚診法。《靈樞·論疾診尺》提及:「尺膚緩者,解㑊安臥;尺膚熱者,身熱。」診脈時同步觸察尺膚寒熱、滑澀,可輔佐辨證。例如:尺膚冷而脈沉遲,多屬腎陽虛衰;尺膚灼熱伴脈數,或為下焦濕熱。
三、歷代醫家之闡釋
- 王冰註解:強調「下竟下」為脈氣下探,以應地部(陰位),與「上竟上」(診寸部應天部)對舉,突顯「天人相應」之脈學架構。
- 張介賓《類經》:釋為「脈位下至極處」,認為可據此分判三焦病機,如尺末微弱者,提示真陰虧損。
四、臨床應用舉隅
- 腰膝痺痛
跌仆損傷後,若尺脈下端澀滯如刀刮竹,配合尺膚青瘀,可診為瘀血阻絡,方選身痛逐瘀湯。 - 二便失司
尺部末端濡滑如絮浮水,常見於濕滯腸腑之泄瀉,或膀胱氣化不利之癃閉,當參合舌苔厚膩與否。
綜言之,「下竟下」融合脈診與尺膚診,體現中醫「司外揣內」之特色,其操作需指法輕靈,以「舉按尋」三候細辨脈氣變化,方能精準斷病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