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下厥上竭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下厥上竭
病證名,屬少陰病誤治之危候,首載於《傷寒論·辨少陰病脈證並治》。其文曰:「少陰病,但厥無汗而強發之,必動其血,未知從何道出,或從口鼻,或從目擊者,是名下厥上竭,為難治。」此證因誤用汗法,導致陰陽之氣逆亂,陽氣脫絕於下而成「下厥」,陰血耗竭於上而為「上竭」,病機深重,故仲景直言「難治」。
病機與證候分析
- 下厥:少陰病本為心腎陽虛,陰寒內盛,四肢厥冷乃陽氣不能溫煦所致。此時若誤發其汗,汗為心液,強汗更傷陽氣,使腎中真陽衰微,陽氣脫絕於下,厥逆加重,故稱「下厥」。
- 上竭:少陰病本已陰血不足,強發其汗不僅損陽,亦動營血,迫血妄行。血不循經,上竄清竅,故見口鼻、目睛等處出血。陰血枯竭於上,是為「上竭」。
此證特點在於陽脫與陰涸並見,上下交病,形成陰陽離決之勢。因陽虛不能固攝陰血,陰血外溢;陰竭又無以斂陽,陽氣上浮,二者互為因果,病情纏綿危篤。
治法與方藥
治宜滋陰回陽並行,標本兼顧。清代醫家張景岳所創六味回陽飲(人參、附子、炮薑、炙甘草、熟地、當歸)為代表方:
- 人參、附子:大補元氣,回陽固脫,救下焦之厥逆。
- 炮薑、炙甘草:溫中守陽,助附子振奮脾腎之陽。
- 熟地、當歸:滋陰養血,填補上焦耗竭之陰血。
此方陰陽雙補,然臨證需審慎加減。若出血甚者,可酌加阿膠、茜草以止血;陽虛甚者,可增肉桂助命門之火。
與相關證候鑑別
- 戴陽證:雖同見面赤、出血等「上盛」之象,但戴陽為虛陽浮越,以下利清穀、脈微欲絕為主,無陰血耗竭之表現。
- 血脫證:以大量失血致氣隨血脫為特徵,無少陰病之陽衰陰盛基礎,病機單純。
下厥上竭屬少陰病誤治變證,後世醫家將其歸於「厥陰病」範疇討論,蓋因陰陽錯雜、寒熱混淆之病機相似。然其根本仍立足於少陰心腎虛衰,治療時首重辨明陰陽離合之勢,方能權衡用藥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