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下厥上竭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下厥上竭證
病證名
下厥上竭證為少陰病誤治所致的危重證候,首見於《傷寒論·辨少陰病脈證並治》。此證多因少陰病患者本質陽虛陰盛,四肢厥冷而無汗,醫者誤用汗法強發其陽,導致陰陽氣血逆亂,形成「下厥」與「上竭」並見的危象。
病因病機
- 下厥:少陰病本屬陽氣虛衰,誤汗更傷其陽,陽氣衰微於下,無法溫煦肢體,故厥逆從下肢而起,稱為「下厥」。
- 上竭:汗法強行激動營血,導致血不循經,上逆妄行。血從清竅溢出,如鼻衄、目衄,或從口鼻而出,陰血耗竭於上,稱為「上竭」。
此證機理關鍵在於陽亡於下、陰竭於上,陰陽離決,氣血兩傷,屬少陰病誤治後的嚴重變證。
臨床表現
- 下厥:四肢厥冷,以下肢為甚,氣息微弱,脈沉微欲絕。
- 上竭:衄血、吐血、目赤出血,面色蒼白或潮紅,舌質淡或紫暗。
- 全身症狀:神疲欲寐,汗出不止,甚則陰陽離絕而亡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需緊扣回陽固脫與滋陰止血兩大原則,以救逆扶危:
- 四逆加人參湯
- 組成:附子、乾薑、炙甘草、人參。
- 功效:回陽救逆,益氣固脫。附子、乾薑溫補下焦元陽;人參益氣生津,救陰血之竭。
- 六味回陽飲(《景岳全書》)
- 組成:人參、附子、炮薑、炙甘草、熟地、當歸。
- 功效:陰陽雙補,氣血兼顧。熟地、當歸滋陰養血,合參附回陽,適用於陰陽俱脫之證。
理論延伸
- 與少陰本證鑑別:少陰病本有四肢厥逆,但無出血症;此證因誤汗動血,方見上竭之象。
- 與戴陽證異同:戴陽證為虛陽浮越於上,面赤如妝,但無衄血;此證則為血隨陽脫,陰竭更甚。
- 預後關鍵:陽氣能否回納,陰血能否內守。若陰陽離決,多屬不治。
下厥上竭證充分體現中醫「陽根於陰,陰根於陽」的理論,誤治後陰陽失守,需從本急救,方藥配伍尤重陰陽互根之理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