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下厥上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下厥上冒
定義與病機
「下厥上冒」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脾胃氣機升降失常,導致濁陰之氣上逆,侵擾頭面清竅的病理現象。「下厥」意指中焦(脾胃)氣機鬱滯於下,「上冒」則指胃氣挾濁陰上衝,擾及頭目。此概念源自《素問·五臟生成篇》:「下厥上冒,過在足太陰陽明。」說明其病變核心在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功能失調,脾虛不升清陽,胃逆不降濁陰,形成「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」之格局。
臨床表現
主要症狀包括頭目昏沉、視物模糊、噁心嘔吐、脘腹脹悶,甚則眩暈欲仆。因胃氣上衝,可能伴隨噯氣、泛酸;若兼夾痰濕,可見頭重如裹、痰多黏膩;若肝胃不和,則兼見脅脹、口苦。此證與單純肝陽上亢不同,後者多因陰虛陽亢,伴見面赤耳鳴,而下厥上冒則以脾胃失調為本,病勢多見虛實夾雜。
病因病機分析
- 飲食勞倦:過食生冷肥甘,損傷脾陽,或勞倦耗氣,致中焦運化無力,濕濁內停,胃氣上逆。
- 情志失調:憂思傷脾,氣機鬱結,或肝氣橫逆犯胃,加重胃氣上衝。
- 外邪內陷:寒濕或濕熱之邪內犯脾胃,阻滯氣機,形成「濁陰上僭」之勢。
相關經典論述
除《內經》外,《丹溪心法》提及「脾升則健,胃降則和」,闡明脾胃升降為氣血運行樞紐;《臨證指南醫案》亦載「胃氣上逆,壅遏清空」之案例,強調調和脾胃為治療關鍵。
鑒別診斷
需與「眩暈」(如肝陽上亢、痰濕中阻)、「嘔吐」(如寒邪犯胃、食滯胃脘)等證相區別。下厥上冒之特徵在於脾胃氣機逆亂為本,症狀多集中在頭部與中焦,且常伴隨明顯的脹悶感與噯氣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此證以「調和脾胃,升降氣機」為主,常用方劑如:
- 旋覆代赭湯:降逆化痰,益氣和胃,適用於胃虛痰阻之嘔逆。
- 半夏白朮天麻湯:健脾祛濕,化痰熄風,針對痰濕上蒙清竅。
- 理中丸:溫中散寒,適用於脾陽不足,陰寒上逆者。
針灸取穴
可選用中脘、足三里(調理脾胃)、內關(降逆止嘔)、百會(升提清陽),透過針刺或艾灸調節氣機升降。
此證關鍵在於辨析脾胃功能失調與氣機逆亂之因果,臨床需結合四診,細察寒熱虛實,方能準確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