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下頦脫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下頦脫落

病名,即下頜關節脫臼,又稱「頷頤脫臼」或「頰車蹉」。首見於《外治壽世方初編》卷二,屬中醫骨傷科常見病症之一。此症多因外力牽引、張口過度,或肝腎虧虛、經絡失養,致下頜關節髁突脫離關節窩,而見口不能閉合、言語不清、涎液外流等症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下頦脫落與「肝腎」及「經絡」關係密切。肝主筋,腎主骨,若肝血不足或腎氣虧虛,筋脈失於濡養,則關節穩固性減弱,易因外力或動作失當而脫位。此外,足陽明胃經循行過頰車(下頜關節),若經氣不暢,亦可能影響關節穩定性,誘發脫臼。

臨床表現
患者多見下頜前突、口部張大不能閉合,伴隨局部痠痛或僵硬感,嚴重者可見咀嚼功能障礙。單側脫位者,下巴偏向健側;雙側脫位則下頦前突更為明顯。

中醫治法
傳統中醫以手法復位為主,如「口內復位法」:醫者以拇指按壓患者下頜臼齒處,餘指固定頦部,施力下壓後推送,使髁突復歸關節窩。復位後常以繃帶固定,防止復發。內服藥方面,可選用「補肝腎、強筋骨」之方,如六味地黃丸加減,或配合活血舒筋湯調理氣血。外治亦可敷貼跌打藥膏以散瘀止痛。

相關文獻
除《外治壽世方初編》外,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亦載有「頰車骨脫臼」之治法,強調手法需「穩、準、輕、快」,並注重術後調養以防習慣性脫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