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撮痧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撮痧
撮痧為中醫外治法之一,屬推拿手法範疇,亦稱「提痧」,首見於《串雅·緒論》。其法以手指或邊緣光滑之器具(如瓷匙、牛角板等),於體表特定部位反覆提捏、夾撮,使局部皮膚呈現充血性瘀斑(即「痧象」),藉此疏通經絡、調和氣血,達到祛邪外出的治療目的。
操作原理
中醫認為,撮痧之效機在於「開腠理、通經絡」。透過外力刺激皮膚,使局部氣血驟聚,引動經氣運行,進而驅散風寒暑濕等外邪,或化解氣滯血瘀之內結。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云:「菀陳則除之」,撮痧正合此理,以「瀉實」為要,適用於實證或痧症。
常用部位與適應症
- 頸項部:多取風池、風府、大椎等穴,主治外感風寒、頭痛項強。
- 背部:沿膀胱經撮提,可解暑濕鬱熱,緩解痧脹吐瀉。
- 肘窩、膝窩:此處血絡豐富,撮之能泄熱毒,改善咽喉腫痛、煩躁不安。
痧象辨證
撮痧後,皮膚顯現紅紫瘀斑為常態,中醫視其色澤、形態以判病性:
- 鮮紅稀疏:多屬風熱初襲,邪淺病輕。
- 紫黑密布:提示寒凝血瘀或熱毒壅盛,邪深病重。
與其他痧法區別
撮痧與「刮痧」、「拍痧」同屬痧療,然手法迥異:
- 刮痧:以器具勻力刮拭,作用面廣,偏重通調整體經脈。
- 拍痧:以掌側叩擊,震動深層氣血,多用於肌肉豐厚處。
- 撮痧:集中於點狀或線狀區域,刺激強而深透,擅長解表泄毒。
此術自古列於「針灸推拿十三科」中,為民間「走方醫」所習用,後經《串雅》等醫籍系統整理,納入中醫外治體系。其效捷而法簡,然須遵循「辨經取穴」原則,方得氣至病所之妙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