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下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下利

下利為中醫病症名,簡稱「利」。早期醫籍中,此詞廣義泛指排泄異常之症,包含「痢疾」與「泄瀉」兩類病症。隨醫學發展,後世醫家漸將二者區分,以「下利」專指泄瀉,「痢」則特指痢疾。

中醫病機與分類

1. 泄瀉(廣義下利)

指排便次數增多、糞質稀溏,甚或如水樣之症,主要與脾胃功能失調相關。其病機可分:

  • 外感:六淫邪氣(如寒濕、濕熱)侵襲,阻滯脾胃運化。
  • 內傷:飲食不節、情志失調或久病體虛,導致脾失健運、升清降濁失常。
  • 臟腑虛損:腎陽不足(五更瀉)、肝氣乘脾等,亦能引發慢性泄瀉。

2. 痢疾(狹義之痢)

以腹痛、裡急後重、下利赤白膿血為特徵,多因濕熱或寒濕蘊結腸道,氣血壅滯,化腐成膿所致。古稱「腸澼」「滯下」,依證候可分:

  • 濕熱痢:下利赤白相兼,肛門灼熱,舌紅苔黃膩。
  • 寒濕痢:利下白多赤少,脘悶畏寒,苔白膩。
  • 疫毒痢:發病急驟,高熱煩渴,甚則神昏痙厥。

經典文獻論述

  • 《傷寒論》將下利與六經辨證結合,如太陽病葛根湯證、少陰病桃花湯證等,揭示外感傳變致瀉的機理。
  • 《景岳全書》強調泄瀉「以脾為本」,提出「泄瀉之暴病者多實,久病者多虛」的辨證綱領。

治法要義

中醫治下利首重辨證,泄瀉以運脾化濕為主,痢疾則需調氣行血,佐以清熱或溫化。例如:

  • 泄瀉:參苓白朮散(脾虛)、藿香正氣散(寒濕)、葛根芩連湯(濕熱)。
  • 痢疾:芍藥湯(濕熱痢)、白頭翁湯(熱毒痢)、真人養臟湯(虛寒痢)。

下利之辨治,需察病性之寒熱虛實,結合病程與兼症,方能切中病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