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下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3-11-20

名詞介紹


下利,中醫名詞,簡稱利。早期古醫籍中痢疾[1]與泄瀉[2]的統稱。後世區分為利與痢,以利為泄瀉,痢為痢疾。

《黃帝內經[3]》中記載:「下利者,陽明之病也。」下利是陽明經病的一種表現,多因飲食不節[4]勞倦過度、情志不遂等因素引起。臨床表現為大便稀薄、次數增多,甚至每日數十次,糞便色黃或白,質稀而臭,伴有腹痛腹脹噁心嘔吐等症狀。

下利的病因病機較為複雜,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:

1.飲食不節:飲食不節是下利最常見的原因之一。過食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食物,會損傷脾胃陽氣,導致脾胃運化失常,出現下利。

2.勞倦過度:勞倦過度會耗傷氣血,導致脾胃功能失調,出現下利。

3.情志不遂:情志不遂會導致肝氣鬱結,影響脾胃功能,出現下利。

4.外感[5]六淫[6]:外感六淫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侵襲人體,會損傷脾胃陽氣,導致脾胃運化失常,出現下利。

5.其他因素:如腸道感染、寄生蟲感染、腫瘤等,也可能導致下利。

下利的治療,以清熱利濕健脾和胃為主。常用方藥有:

1.葛根芩連湯:本方由葛根、黃芩黃連甘草組成,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止瀉的功效。適用於外感風熱濕熱內蘊所致的下利。

2.白虎湯:本方由石膏知母、粳米組成,具有清熱生津、止渴止瀉的功效。適用於陰虛內熱津液不足所致的下利。

3.參苓白朮散:本方由人參白朮茯苓、甘草組成,具有健脾益氣、和胃止瀉的功效。適用於脾胃虛弱、氣血不足所致的下利。

4.香砂六君丸:本方由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砂仁陳皮組成,具有健脾和胃、理氣止瀉的功效。適用於脾胃虛弱、氣滯濕阻所致的下利。

下利的預防,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:

1.飲食宜清淡,不宜過食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食物。

2.勞逸結合,避免過度勞累。

3.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。

4.注意個人衛生,避免接觸傳染源。

5.定期進行體檢,早期發現、早期治療。

下利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,如果出現下利的症狀,應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病情。

參考資訊


  1. 痢疾 - 医学百科

  2. 泄泻【中医百科】

  3. 黄帝内经(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)_百度百科

  4. 飲食不節是什麼意思?飲食不節的表現 - 康途健康百科

  5. 外感 - 医学百科

  6. 六淫 - 医学百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