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下林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下林穴
下林為中醫經穴別名,首見於《聖濟總錄》,其記載:「下林,穴在上林下一夫。」此穴即為下巨虛(亦稱「下巨虚」),屬足陽明胃經之要穴。
定位與取穴
下巨虛位於小腿前外側,當犢鼻穴(膝眼外側凹陷)下9寸,距脛骨前緣一橫指(中指)處。取穴時,可先定位犢鼻與解溪(足背踝關節橫紋中央凹陷處)連線,下巨虛在此連線下1/3與上2/3交界處。
經絡歸屬與特性
下巨虛為胃經之「下合穴」,與小腸腑氣相通。《靈樞·邪氣藏府病形》云:「合治內府。」意指下合穴主治六腑相關病症。此穴具調和胃腸、通絡止痛之功,尤善調治小腸功能失調。
主治功效
- 消化系統病症:主治小腸氣機不利所致腹痛、泄瀉、痢疾;亦可用於胃熱消穀、食欲亢進。
- 局部經絡病:小腿痠痛、麻木,下肢痿痹不遂,屬足陽明經循行所過之疾。
- 其他應用:古籍載其可療「飧泄」「小腹痛」,現代臨床亦用於腸炎、消化不良之輔助調理。
配伍應用
- 配天樞、關元,治小腸氣滯腹脹;
- 配足三里、陰陵泉,調補脾胃、止瀉痢;
- 配梁丘,緩解急性腹痛。
刺灸法
直刺1~1.5寸,局部酸脹感可向足背放射;艾灸宜用溫和灸,5~10分鐘,適用於虛寒性腹痛。
下巨虛作為胃經與小腸腑氣相繫之穴,體現中醫「經腑相應」理論,其臨床價值於歷代醫籍不乏記載,為調治脾胃腸腑實證、虛證之常用腧穴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