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下陵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下陵

下陵為經穴別名,出自《靈樞·本輸》,指足三里穴,屬足陽明胃經。此名強調其穴位所在位置,位於膝下脛骨外側,如山陵之勢,故名「下陵」。

穴位定位

下陵(足三里)位於小腿前外側,犢鼻穴(膝眼)下三寸,距脛骨前嵴一橫指處。取穴時可正坐屈膝,於外膝眼直下四橫指,脛骨前嵴外側一橫指處按壓,局部有明顯酸脹感即為此穴。

經脈歸屬與特性

下陵為足陽明胃經之合穴,五行屬土,應於脾胃,故有「土經土穴」之稱,為調理脾胃之要穴。《靈樞·邪氣臟腑病形》云:「合治內腑」,說明其擅長治療胃腸疾患。

主治功能

  1. 脾胃疾病:如胃痛、腹脹、嘔吐、泄瀉、便秘等,因胃經循行過腹部,此穴可調和胃氣、健脾化濕。
  2. 氣血虛弱:為「強壯要穴」,可補益氣血,改善倦怠乏力,古有「若要安,三里常不乾」之說,示其保健之效。
  3. 經絡病證:下肢痿痺、膝痛,屬局部取穴,通經活絡。
  4. 神志病:如失眠、癲狂,因胃經絡脈上通於心,可調和氣血以安神。

古典文獻記載

  • 《針灸甲乙經》:「三里,土也……在膝下三寸,胻外廉。」
  • 《醫宗金鑒》:「主中風、中痰、腹痛、腸鳴。」
  • 《千金要方》載其為「五勞羸瘦」之治穴。

刺灸方法

針刺直刺1~2寸,得氣後可行提插捻轉補瀉;艾灸常用於虛寒證,可溫灸5~15分鐘,增強溫補之效。

下陵(足三里)自古為臨床常用穴,兼具治療與養生雙重價值,體現中醫「治未病」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