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下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下毛之中醫論述

下毛一詞源出《黃帝內經》,乃中醫古籍中對陰毛之雅稱,為人體第二性徵重要組成部分。在傳統中醫理論體系中,下毛之生長狀態、疏密程度及分布範圍,皆與人體內在氣血盛衰、經絡通調及臟腑功能密切相關。

經典溯源與理論基礎

《靈樞·陰陽二十五人》明確記載:「血氣盛則下毛美長至胸,血多氣少則下毛美短至臍。」此論述揭示下毛生長與氣血關係之基本規律:

  1. 氣血充盛者:下毛豐茂修長,分布可上及胸廓
  2. 血多氣少者:下毛雖美但相對短促,止於臍部
  3. 氣血虧虛者:經文雖未明言,然依理推之,當見下毛稀疏枯槁

此生理現象根源於中醫「髮為血之餘」理論,下毛作為體毛特殊部位,更與腎氣盛衰、天癸至竭直接相關。《素問·上古天真論》述女子「二七而天癸至,任脈通,太衝脈盛,月事以時下,故有子」,男子「二八腎氣盛,天癸至,精氣溢泄,陰陽和,故能有子」,皆標誌下毛開始生長之生理時機。

經絡聯繫與臟腑關係

下毛所在會陰部位,乃諸經交匯要衝:

  1. 任脈:起於胞中,下出會陰,主司一身之陰
  2. 督脈:貫脊屬腎,亦起於會陰,統領一身之陽
  3. 衝脈:為「十二經脈之海」,與任督同源異流

此三脈共同調節下毛生長,尤以衝脈為要。《靈樞·五音五味》云:「衝脈、任脈皆起於胞中,上循背裡,為經絡之海。其浮而外者,循腹右上行,會於咽喉,別而絡唇口。血氣盛則充膚熱肉,血獨盛則澹滲皮膚,生毫毛。」指出下毛生長直接受衝任二脈血氣影響。

臟腑功能方面,主要與下列三臟相關:

  1. :主藏精,其華在髮,決定下毛生長發育根本
  2. :主藏血,司疏泄,影響氣血輸布與毛髮濡養
  3. :為氣血生化之源,主肌肉四肢,間接影響體毛狀態

臨床診斷意義

中醫診察下毛情況可作為辨證參考:

  1. 下毛過盛:多見於陽盛體質,或相火偏旺、肝經鬱熱證候
  2. 下毛稀疏:常見於腎氣不足、精血虧虛或天癸未至/衰竭
  3. 下毛早現:提示先天稟賦異常或相火妄動
  4. 下毛驟脫:可見於氣血驟傷、重大疾病或藥物損傷

古代醫家尤重「下毛至胸」與「下毛至臍」之區分,此不僅反映氣血盛衰,更暗示衝脈發育程度。衝脈上行分支散於胸中,下毛上延至胸者,表明衝脈氣血旺盛;僅至臍者,則提示衝脈發育相對不足。

發展與演變

歷代醫家對下毛認識有所發展:

  • 《醫宗金鑒》將下毛狀況納入婦科診斷體系
  • 《傅青主女科》重視下毛變化與月經病關係
  • 溫病學派關注熱病過程中下毛枯潤變化

現代中醫結合經絡檢測發現,下毛異常分布常與特定經穴敏感情況相關,為經絡診斷提供新思路。下毛狀態作為體質辨識指標之一,在現代中醫體質學研究中具有一定參考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