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撮捏押手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撮捏押手法

撮捏押手法為針刺押手法之一,屬中醫針灸技術中輔助進針的重要手法。其操作要領在於以押手(通常為非持針之手)的拇指與食指,輕捏穴位局部皮膚,使其微微隆起,便於針體順利刺入。此法多用於皮肉淺薄之處,如顏面部穴位,或需行橫刺(平刺)之部位,以避開血管、減輕痛感,並確保針刺方向與深度的精準性。

技術特點與應用

  1. 適應部位
    顏面、頭皮等皮薄肉少之處,如印堂、太陽、攢竹等穴,因皮下組織薄弱,直接進針易致疼痛或偏移。撮捏押手能固定皮膚,便於針體以淺層橫刺方式進入,符合「淺刺透穴」之原則。
  2. 操作要領

    • 押手拇、食指指腹對合,輕柔捏起穴位周邊皮膚,力度需適中,避免過度牽拉導致患者不適。
    • 持針手趁皮膚隆起時,迅速沿皮下進針,針體與皮膚呈15°以下角度,緩緩推進。
    • 此法亦能減少針尖對皮下神經的刺激,降低進針痛感,符合《內經》「緩刺無痛」之旨。
  3. 經絡理論依據
    根據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所述「刺諸熱者,如以手探湯」,強調輕靈迅捷的進針手法。撮捏押手通過局部提捏,使經氣聚於穴位,輔助得氣,並避免傷及鄰近血絡,符合「刺衛無傷營」的治療原則。

歷史淵源與發展
撮捏押手法可追溯至明代《針灸大成》,其中提及「凡下針,用手指揣摸穴處,以爪切掐」,後世醫家針對特殊部位進一步細化操作。近代臨床更結合解剖學,強調此法於顏面神經分布區的安全性,如針刺地倉透頰車時,以撮捏固定口角肌肉,確保針行方向。

與其他押手法之區別
相較於「爪切押手」(以指甲掐按穴位)或「舒張押手」(撐開皮膚用於肌肉豐厚處),撮捏法專注於「提捏淺表」,適用於需避開骨膜或血管的區域,體現中醫「因位施術」的靈活性。

此手法不僅展現中醫針灸「輕、巧、透」的技術核心,亦融合經絡理論與臨床實踐,為針刺淺表穴位的重要輔助技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