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下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下睥

下睥為人體部位之名,出自《銀海指南》卷二,即指下眼瞼(又稱「下胞」),屬中醫眼科與經絡循行理論中之重要結構。

在中醫學中,眼瞼分為「上睥」與「下睥」,合稱「瞼」或「胞瞼」,司眼目之開闔,具保護睛珠之功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五輪學說」,下睥歸屬「肉輪」,對應臟腑為脾,因「脾主肌肉」,故下睥之生理功能與脾氣盛衰密切相關。脾氣健運,則下睥開闔自如;若脾虛濕盛,可致下睥鬆弛、腫脹或下垂,甚則生痰濕內結之「胞生痰核」(即現代所謂瞼板腺囊腫)。

經絡循行方面,《靈樞·經脈》載足陽明胃經「循鼻外,下入齒中,還出挾口環唇,下交承漿,卻循頤後下廉,出大迎,循頰車,上耳前」,其支脈分布於下睥,故胃經濕熱或風邪外襲,亦可引發下睥赤腫、糜爛等症,如「瞼弦赤爛」(相當於瞼緣炎)。

歷代醫家論治下睥病證,多從脾胃著手。如《銀海精微》強調「瞼胞屬脾,應土而主靜」,治療以健脾益氣、清熱化濕為法,方選補中益氣湯、五苓散等,外治則配合丹藥熏洗或針刺承泣、四白等穴。若因肝脾不和引發胞瞼瞤動(眼瞼跳動),則以調和肝脾為要,如逍遙散加減。

下睥之診察亦為望診重點。若見下睥色澤晦暗、浮腫,多提示脾腎陽虛;下睥內面脈絡紫暗,則常見於血瘀證候,此皆反映臟腑氣血之變。

總此,下睥雖為局部組織,然其生理病理均與全身氣血、臟腑、經絡相應,體現中醫「整體觀」之診療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