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下者不以偶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「下者不以偶」中醫用藥法則探微
「下者不以偶」為中醫重要用藥綱領,典出《素問·至眞要大論》,屬「七方」配伍理論之特殊規範。其核心在於強調攻逐類治法(如瀉下、逐水)宜採用奇數配伍(奇方),避用偶數組合(偶方),俾使藥力專一迅猛,直達病所。
理論淵源
《內經》「七方」體系中,奇偶之分不僅關乎藥味單雙數,更深層反映陰陽動靜之道。奇數屬陽,主升發、迅疾;偶數屬陰,主沉降、緩和。「大、小、緩、急、奇、偶、復」七方內,下法歸於「急方」範疇,當配伍奇數藥物以強化其「瀉而不留,攻而不滯」的特性。
適用範疇
- 峻下劑型:如大承氣湯(大黃、厚朴、枳實、芒硝),雖有四味,然厚朴與枳實相須為用,實質形成「三組藥力核心」,暗合奇方之理。
- 逐水方劑:十棗湯(甘遂、芫花、大棗)取三味,以奇數配伍峻逐水飲,藉大棗緩和毒性而不減主藥協同之效。
- 通腑導滯:大陷胸湯(大黃、芒硝、甘遂)三味相伍,苦寒瀉熱與逐痰並行,體現「奇方力專」之妙。
學理延伸
張仲景《傷寒論》下法諸方多循此則,如:
- 奇數結構:三物白散(巴豆、貝母、桔梗)以辛開苦降之力破結;
- 動態平衡:桃核承氣湯(桃仁、桂枝、大黃、芒硝、甘草)雖五味,然桃仁配桂枝、大黃配芒硝形成兩組「藥對」,佐以甘草調和,實則暗藏奇方攻堅之勢。
歷代醫家如張子和《儒門事親》論「汗吐下三法」,更指出下法「藥貴精專,不可泛用」;李杲《脾胃論》雖重調補,然治中焦實滯仍遵「奇方急攻」之旨,如枳實導滯丸取大黃、枳實等奇數配伍。
現代詮釋
從方劑動力學觀之,奇數配伍可使:
- 藥勢聚焦:減少多味藥物相互牽制,如甘遂、芫花同用易增毒性,反失逐水之效;
- 君臣明確:大黃在承氣類方中恆居君位,配以芒硝為臣,佐使藥不逾兩味,維持主導藥力方向;
- 氣機暢達:符合「六腑以通為用」生理特性,奇數陽動之性有助破除瘀結。
此法則與「治下補而宜急」「治上補而宜緩」等理論互為呼應,共同構成中醫治法中的陰陽動靜調控體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